河北唐山发改委副主任陈敬明表示坚持“项目为王”理念,将推动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落实到具体项目上。一是积极推进可再生能源替代工程项目,正谋划在北部山区依托荒山荒坡、在南部沿海地区采取农光、鱼光、盐光等形式,分别各谋划一个百万千瓦级的光伏发电基地,总装机容量达到400万千瓦,配套建设储能设施和送出设施。
依据此前河北发布的《省发改委关于做好2021年风电、光伏发电开发建设有关事项的通知》(政策文件附文末),附件《河北省风电、光伏发电保障性规模竞争配置导则》显示,项目承诺按照配置15%以上储能可获得优选评分10分。以此配比估算,唐山谋划的光伏发电基地配套储能规模将达600MW。
此外陈敬明还表示,探索利用大唐引进的中建材碲化镉薄膜发电技术,力争将曹妃甸区打造成国内首个20万千瓦光伏建筑一体化示范区。利用全市农村屋顶资源,在全市范围内统一推广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建设,力争2022前建成15万千瓦农村屋顶分布式光伏项目。对市域内可开发的风电资源进行摸底,努力在“十四五”期间实施一批重大风电项目。积极推进储能产业发展。紧盯国内储能技术发展进程,积极探索储能与分布式发电相结合,实现可再生能源就地就近消纳利用。积极推动迁西120万千瓦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建设。研究制定我市加氢站布局工作方案,加快储氢产业的布局发展。积极推广电化学储能技术,推动可再生能源发电侧和用能大用户需求侧配套建设电化学储能设施。
王荣国委员:“碳达峰”“碳中和”已经写入“十四五”规划纲要,请问市发改委我市对此项工作是如何规划落实的?
唐山市发改委副主任陈敬明: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统筹谋划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按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同志批示要求,为更好推进我市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开展,我委牵头起草了《唐山市近期推动落实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方案》,积极构建全市碳达峰碳中和“1+1+N”政策体系,进一步明确需要编制碳达峰方案的重点领域、重点行业,明确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压实部门责任。同时,我委正抓紧研究制定我市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实施意见,以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同时,按照制定重点领域碳达峰工作方案分工,组建钢铁、电力行业碳达峰方案编制工作专班,委托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和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作为咨询和支撑单位,科学制定钢铁、电力行业碳达峰专项实施方案,确保钢铁、电力行业2029年实现碳达峰,力争钢铁行业2024年、确保2025年提前实现碳达峰。
二是聚焦重点领域,全面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坚持“项目为王”理念,将推动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落实到具体项目上。
一是积极推进可再生能源替代工程项目。谋划在北部山区依托荒山荒坡、在南部沿海地区采取农光、鱼光、盐光等形式,分别各谋划一个百万千瓦级的光伏发电基地,总装机容量达到400万千瓦,配套建设储能设施和送出设施。探索利用大唐引进的中建材碲化镉薄膜发电技术,力争将曹妃甸区打造成国内首个20万千瓦光伏建筑一体化示范区。利用全市农村屋顶资源,在全市范围内统一推广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建设,力争2022前建成15万千瓦农村屋顶分布式光伏项目。组织开展浅层地热供暖前期研究,保障居民冬季低碳取暖。对市域内可开发的风电资源进行摸底,努力在“十四五”期间实施一批重大风电项目。
二是积极推进工业领域降碳工程。全面推广首钢朗泽的工业尾气(一氧化碳)制燃料乙醇技术,率先打响唐山钢铁企业碳收集品牌。依托大唐国际、华润电力,对电力行业实施CCUS(二氧化碳的捕捉、储存和利用)可行性专门研究。积极推动工业领域天然气代煤工作。
三是积极推进交通领域降碳工程。以获批京津冀氢燃料电池汽车城市群和河北氢燃料电池汽车城市群为契机,在全市范围内实施氢能重卡应用工程。对非临港钢铁企业,全力加快大宗货物运输“公转铁”。科学制定我市绿色交通出行方案,在城市和末端物流、重型运输、环卫、城市客车、城际客运等领域推广替换新能源汽车。
四是积极推进储能产业发展。紧盯国内储能技术发展进程,积极探索储能与分布式发电相结合,实现可再生能源就地就近消纳利用。积极推动迁西120万千瓦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建设。研究制定我市加氢站布局工作方案,加快储氢产业的布局发展。积极推广电化学储能技术,推动可再生能源发电侧和用能大用户需求侧配套建设电化学储能设施。
五是加快发展低碳产业。坚持以市场换投资、以市场换产业,借助我市能源资源及市场优势,我委组织相关县(市、区)与东方电气、北汽福田、长城汽车、三一重工、佛山飞驰、中建材、亿华通等企业进行了深入对接,重点就引进风机制造、碲化镉光伏玻璃、氢燃料电池、新能源汽车及相关产业进行深入洽谈,涉及企业投资近百亿元,目前正在持续跟进,部分项目已进入可研论证阶段,力争尽早取得突破性成果,落地一批重大项目。
唐山是能源消费大市,唐山碳达峰、碳中和进展,对全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至关重要。下一步,我们将聚焦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坚持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政策导向,从积极引进前沿技术、加快先进技术推广、全面提高生产工艺,持续降低重点领域碳耗水平等方面入手,引导企业走新时代高质量发展之路,推动落实碳达峰部署要求,为加快实现“三个努力建成”目标作出应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