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最近几个月工信部发布的《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343批、345批、346批、347批)来看,每批次公告都有车企或者车企参股的公司作为燃料电池配套商出现(如下图,剔除了重复上公告的车型):
车企布局燃料电池的三种方式
记者梳理发现,目前国内车企布局燃料电池主要有三种方式:1、车企独立研发;2、车企与头部燃料电池企业联合成立燃料电池公司;3、车企与车企之间联合成立燃料电池公司。
以前文表格中的几家公司为例,东风汽车、黄冈格罗夫氢能汽车、中车时代电动、TOYOTA MOTOR CORPORATION(即丰田汽车公司)都属于自主研发类型。
其中上榜346批公告的东风汽车12吨燃料电池物流车,通过东风体系内跨单位之间合作完成,是为满足市内及城际间物流应用场景量身定制的全新车型。该车型搭载了大容量储氢系统,结合高效的燃料电池系统与优秀的整车能量管理系统,可实现整车600km长续驶里程。燃料电池系统由东风技术中心前瞻研究中心燃料电池团队研发,额定功率80kW。
中车时代电动成立于2007年,由中国中车集团整合国内外优质资源成立的国内第一家专业从事电动汽车研发与制造的高新技术企业。在动力锂电池发展如火如荼时,中车时代电动并未涉足动力锂电池,如今却作为燃料电池发动机企业身份出现,可见对燃料电池技术的重视。
黄冈格罗夫氢能汽车则是格罗夫汽车旗下公司。格罗夫在2018年3月于湖北武汉成立,是武汉地质资源环境工业技术研究院组建的公司,主营氢能汽车及氢燃料电池发动机相关业务,是国内有名的氢能汽车造车新势力。
另据公开资料,奇瑞新能源或也属于自主研发类型。其早在2019年8月注册成立了安徽瑞氢动力科技有限公司。2020年3月,一则奇瑞新能源正在建设燃料电池电堆及系统产线的消息传出,一期产能在1500-2000套。但截至目前,该项目没有最新消息传出,不知进展如何。
在第二种类型中,湖北国创氢能属于典型之一。该公司成立于2021年6月,由亿华通、武汉客车和厦门金龙三家公司联合组建,亿华通作为大股东持股50%,武汉客车持股30%,厦门金龙持股20%。
还有比较典型的案例是,博世中国与庆铃汽车成立合资公司博世氢动力,近日首批搭载博世氢动力系统的商用车已在重庆投入使用;今年3月,亿华通和丰田汽车公司联合成立华丰燃料电池有限公司;去年6月,亿华通、丰田及一汽、东风、广汽、北汽等4家汽车厂商共同成立“联合燃料电池系统研发(北京)有限公司。
在第三种类型中,比较典型的是中汽创智。该公司成立于2020年6月,主要有中国一汽、东风汽车、长安汽车、南京江宁经开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中国兵器装备集团这5家公司联合组建。今年7月,由中汽创智科技有限公司(下称“中汽创智”)氢燃料动力事业部自主研发设计的120kW级金属电堆在嘉兴平湖起堆成功。
车企布局燃料电池的意图是什么?
众所周知,在传统汽车时代,车企是产业链不折不扣的主导者。他们设计整车车型,制造发动机、变速器等关键零部件,把控核心环节和汽车定义权;通过掌握产业链中的关键节点、精细化运作品牌与车型定价,掌握市场定义权;大部分拥有自己的零部件生产线,具备研发、销售、汽车金融服务能力,在产业链中有议价权。
但在以纯电动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时代,造车新势力强势崛起,让传统汽车企业百感交集,一些甚至沦为了“代工厂”。对于传统汽车企业而言,在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过程中,顺应变化挺立潮头,从而再次站在浪潮之巅,是重要的战略抉择。
燃料电池汽车是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另一个重要路径。当前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一些车企就已经开始深入布局燃料电池系统及电堆领域,有眼前的补贴政策刺激因素,氢能示范城市窗口期会释放一波红利;也有基于未来掌握核心技术、降低成本的考虑,以及在燃料电池汽车这一新赛道上领先一步的战略意图。
事实上,以长城汽车为代表的车企的志向更为远大,除了布局燃料电池领域以外,更是涉足氢气制储运加领域,以构建氢能生态链,助力国家能源结构转型。
今年3月,长城汽车副总裁穆峰在氢能战略全球发布会上提出了三段式的发展进程:第一阶段,2021-2025年,开启氢时代,聚焦氢示范;第二阶段,2025-2035年,发展氢经济,开放氢生态;第三阶段,2035-2050年,建成氢社会,贡献碳中和。其实在此次发布会召开之前,长城集团已经投入了巨资和大量人力来发展氢能与燃料电池汽车业务,掌握了核心关键技术。
如今燃料电池汽车时代已然开启,以丰田、博世、现代、康明斯等为代表的国际车企及汽车零部件巨头已经开始争夺国内燃料电池汽车产业的市场份额。作为国内车企,有着熟悉终端市场需求及整车技术优势,深入布局燃料电池,将有助于民族品牌在燃料电池汽车时代勇立潮头。
原标题:国内车企“触角”伸向燃料电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