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消息层面的解读,随着风电和光伏装机规模的扩大,可再生能源将从能源电力消费的增量补充,变为能源电力消费增量的主体。
相对于风电和光伏装机规模的扩大,煤电装机规模则占比下降到了50%以下,意味着我国电力增量的需求将主要靠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满足。
从字面文章解读来看,风电和光伏成为电力消费增量主体似乎已经成为现实,但是从现实来看,风电和光伏对电力消费的补充非常有限。
一、风电和光伏经济性并不高
当前煤电度成本在0.32元,随着技术的提升,风电度成本为0.25元,光伏度成本为0.35元。理论上看,风电和光伏已经形成同煤电竞争的成本优势。
但是受制于自然因素的影响,风电和光伏要实现平滑上网,则必须配以储能和煤电调峰,远距离传输则需要建设特高压电网。
储能折合度电成本为0.3元,调峰成本基本上也在0.3元左右,无论是调峰还是储能,风电和光伏的综合成本都将超过上网电价,这还不算电网建设成本。
二、技术上很难突破自然因素制约
受制于自然因素的影响,风电和光伏发出电是间歇性的、不稳定的,对于电网公司来说满负荷的接收风电和光伏发出的电,对电网的冲击非常大。
风电和光伏发电的间歇性和不稳定性,这种困局在技术上很难突破,因为何时刮风,何时出太阳不是人为所能操控的,配以储能和调峰电站,是不得已而为之。
此外,如果遇到如狂风、雷雨、暴雪等极端天气,风电和光伏电站基本上都会停摆,甚至是遭到严重的毁坏。风电和光伏成为电力消费主体,用电安全无法保障。
三、装机规模不等于电力消费量
截止2020年底,风电装机2.81亿千瓦,发电4665亿千瓦时,占全部发电量的6.1%;光伏发电装机2.53亿千瓦、发电2611亿千瓦时,占全部发电量的3.4%。
风电和光伏占全部发电装机规模比近30%,而其发电总量占比才9.5%,装机规模是发电总量的3倍多,可见风电和光伏发电效率非常低下。
考虑到风电和光伏无法平滑上网,相信风电和光伏实际消纳比还会更低。因此不能将风电和光伏的装机规模等同于发电量,更不能等同于实际电力消费量。
四、风电和光伏无法支撑工业生产
我国工业生产用电占全社会用电超过70%,基本上都来自大型火力发电占和企业自备电站,而风电和光伏对工业生产支持非常有限。
一个非常明显的现象,一边是风电和光伏装机规模攀升,而另一边我国大部分省份工业生产出现电荒,这说明风电和光伏并没有填补煤电去产能后的空白。
此外我国的工业生产对热负荷的需求远超过对发电量的需求,这一点风电和光伏是无法取代煤电的,甚至远不如生物质热电的能源替代作用。
五、风电和光伏已沦为资本工具
在国补时代,风电和光伏装机规模在资本的推动下实现了暴涨,但是也给财政留下了巨额窟窿。风电和光伏产业,成为资本分割国补蛋糕的工具。
在平价时代,风电和光伏又赶上了双碳风口,借助央企绿色转型,投资公司通过平价项目买卖绑定央企,资本风险再一次转嫁给了央企。
很显然,风电和光伏一路走来,目前所取得的装机成就是源于政策和资本的推动,但是其对我国电力安全和电力消费有多少实质贡献值得商榷,至少很难取代煤电压舱石的地位。
原标题:装机规模不等于电力消费总量,风电和光伏很难取代煤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