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关注微信
知识库 培训 招聘 项目 政策 | 推荐供应商 企业培训证书 | 系统集成/安装 光伏组件/发电板 光伏逆变器 光伏支架 光伏应用产品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市场 » 正文
 
从产业链完整性看 “光伏美、印制造”有多难
日期:2021-08-25   [复制链接]
责任编辑:sy_youfutai 打印收藏评论(0)[订阅到邮箱]
光伏将成为未来三十年各国新能源发展的重点,因此这么一大块肥肉必须留给自己,美国、欧洲和印度都是这么想。

所谓留给自己,就是买自己生产的产品。对于光伏系统来说,排在首位的产品当然是光伏电池和组件。

美国和印度正在做的,就是通过各种关税和贸易壁垒,掐断来自中国的电池和组件,建立自己的电池和组件产能。

1. 美、印光伏产业链之殇

本世纪第一个十年,美国曾经拥有完整的光伏产业链,从多晶硅到硅片,再到电池和组件。但在第二个十年中,美国的多晶硅产量依然停留在第一个十年的水平,美国的光伏组件产量也大概如此,尽管全球晶硅光伏组件的需求量已经增加了十几倍。美国的硅片几乎已经没有产能,除了1366直接法硅片还在坚持,但成本高,量很小。

印度的光伏,起步比中国还晚。中国光伏起步从制造端开始,而印度光伏起步是从应用市场开始,因此印度光伏发展的初期几乎都是依赖进口产品。

印度几乎没有多晶硅产能,也没有硅片产能。和中国光伏制造业起步一样,印度光伏制造也是从组件制造和电池制造开始。在印度光伏关税的支持下,印度有少量的电池和组件产能。根据《全球光伏》报道,从今年8月到明年3月,出口印度的光伏电池和组件迎来八个月的免税期,离开了关税,印度自产光伏电池和组件的价格比进口的还要高。

2. 如果美、印自产电池组件

美国和印度似乎铁了心要建立自己的光伏电池、组件产能。光伏组件大概是光伏主产业链中劳动强度最高的环节,尽管近年来智能制造已经节省了很多人力。在印度做组件最大的优势是人力成本,在美国做组件最大的优势是智能化,反之则是劣势。

但印度人力成本的劣势是管理成本,美国智能制造的短板是规模和产能太小,在作坊里搞智能制造,成本只会更高。

在产业链配套上,即便美、印能建立自己的电池和组件产能,美印还需要面临另一个尴尬的现实,没有硅片。

硅片制造貌似只是个切割的过程,但事实上将多晶硅拉晶成硅锭,再切割成硅片,不仅是个强耗能的工艺,也是利润最高的环节。就像这一轮硅料涨价过程中,最难受的就是纯电池片制造商。电池端貌似技术含量高,利润高,事实上都要看硅片厂的脸色,因为硅棒厂和硅片厂往往是一家,能做电池和组件的很多,能做单晶硅棒的就那么几家。

如果美、印能够建立起自己电池和组件制造,没有硅锭和硅片,那么这些电池和组件厂就只能是一个加工装配环节,赚的都是辛苦钱。对于印度可能还能接受,对于美国这样的长期赚知识暴利的国家,让他再回到赚辛苦钱,如何能接受?

3. 如果美、印自己制造硅片

光伏应用市场是光伏产业链第一话语权,而能让这一话语权发声的必须是制造端。如果美、印想清楚了之后决心自己拉晶做硅锭、切硅片,是不是就拥有了自己的话语权内?

答案显然是No。

拉晶、硅片之所以行业门槛这么高,其中一大原因是因为现在单晶完胜多晶。

十年前中国光伏能够解决两头在外,有一个难以复制的历史环境就是多晶完胜单晶。相比单晶的拉晶和金刚线切割,多晶的铸锭、开放和砂浆切割要简单很多,因此中国的硅锭和硅片制造端很快就替代了欧美。但十年过去,隆基将单晶工艺开发到极致,单晶成本已经完胜多晶。

单晶的拉晶和金刚线切割工艺要比多晶复杂很多,这时候让美、印制造商从头开始和中国厂商竞争,首先面临的就是知识产权限制,还有工艺上的Know-How。

即便美、印能用各种手段勾引一些单晶硅片厂商到美、印设立产能,还会面临晶硅制造的另一大门槛 - 能源成本。能源成本在金属硅、多晶硅、拉晶切片的每个个阶段竟然能占到整个生产成本的1/3或更多。中国的拉晶、铸锭、切片产能,基本上都分布在四川、云南、内蒙、青海、甘肃等地,那里有一个共同的优势:能源成本极低。

不久前,《全球光伏》报道??1366计划在印度设厂,1366直接法硅片的成本在本国都无法立足,全自动化的工艺也不需要印度的廉价劳动力,很难相信该产品能够占据印度市场。

因此,美、印想要建立自己的硅片制造能力,还得为硅片厂商提供有竞争力的能源成本。对于美国来说,电力市场成本有点难,对于印度来说,光缺电停电就够厂商喝一壶了。

4. 美、印的多晶硅供应成本

如果美、印铁了心建立自己的电池、组件厂,又铁了心建立起自己的硅片厂,看似就实现了自家的“光伏制造”,尤其是美国还有自己的多晶硅产能。

然而仔细分析可以发现,美、印的多晶硅成本将是硅片制造另一大伤害。

就印度来说,多晶硅(硅料)供应必须依赖进口,当今世界,能够批量供应太阳能级硅料的厂商也只有德国、美国、韩国和中国;就美国来说,本土有Hemlock、Wacker、REC三大产能。

在这些供应商中,Hemlock早就退出了太阳能级多晶硅市场,韩国OCI、德国Wacker、挪威REC若非近一年来多晶硅的涨价、缺货,或许也已退出竞争。这其中最大的“殇”就是成本。

当进口多晶硅料在2010年前后卖20美金时,还被中国认定为倾销。2019年多晶硅料价格只有10美金左右。

让多晶硅价格如此低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中国厂商的能源成本太低,二是后起的中国厂商的最新制造技术让成本更低。在多晶硅制造端,越是后期增加的产能,其技术越先进,成本越低。像Wacker、OCI、REC这些老产能,技术成本和能源成本都无法与新进者相比,Wacker在2019年底就不得不采用提前计提折旧的办法为后期的多晶硅销售铺路。

因此,即便美、印能建立自己的拉晶、硅片产能,他们的硅料成本也远比中国厂商更高。

5. 美、印的金属硅原料成本

假设海外的多晶硅料厂商都开始建立自己的新产能,能源和技术成本可能比中国硅料厂商更低,那他们的多晶硅成本就会比中国厂商更低吗?

答案依然是No。

对于多晶硅料厂商,他们必须购买的原材料是金属硅,从砂子变成的金属硅。

金属硅,用焦炭将二氧化硅还原,再把大块的金属硅破碎成可化学反应的硅粉,这一听就是一个高耗能的工艺。砂子很便宜,焦炭也不贵,电要很多钱,因此还活着的金属硅工厂也都是在能源成本极低的地方生产,比如新疆的合盛硅业。

除了能源成本,就是工艺成本,这一段工艺的技术相对多晶硅料、拉晶、切片可能要简单很多,这里还有一项工艺成本,就是规模成本。

如果只是将砂子变成半导体行业用的金属硅,那只有一点点;如果将砂子变成太阳能行业用的金属硅,你以为很多吗?

其实将砂子变成金属硅后,还有一个重大的用途,就是用来做有机硅!这是一个比太阳能行业大更多的应用产业,想想全世界用的硅油、玻璃硅胶、硅橡胶制品、硅烷、气象法二氧化硅填料……

用金属硅做原料,和甲醇、盐酸等反应后,只是一小部分进入了太阳能级多晶硅行业,再只是一丁点儿进入了半导体行业。

就算是美国道康宁(现已被陶氏收购)、德国的瓦克,也要从巴西、中国等其它国家进口金属硅生产有机硅或多晶硅料。

而全球有机硅最大的生产国,当然是在中国;全球金属硅最大的生产国,当然是在中国。所以中国的多晶硅料厂商很多都建在金属硅工厂的隔壁,无论是运输成本还是原料成本都全球最低的。合盛硅业的金属硅,好像还有一半的产能没有开足。

这也是海外多晶硅巨头无法和中国多晶硅厂商竞争的另一大重要原因。

6. 美、印的电池、组件配套成本

除了多晶硅主链,影响光伏电池、组件成本的还有辅材。

而美、印光伏产业链的辅材链也几乎没有,比如EVA封装材料,比如背板。在中美光伏贸易战没有开打的时候,中国组件厂用的封装胶膜EVA粒子基本上都是依赖进口,光伏贸易战刚开始的时候,《全球光伏》也曾一度担心EVA粒子的卡脖子。但时过境迁,如今EVA粒子已经国产化多年。

美国尽管曾是EVA胶膜的领导者,但随着光伏产业的转移,原来的领军厂商STR胜邦在江苏常熟连地都选好了,最终还是放弃了。EVA胶膜技术含量不高(说这句话时请福斯特、斯威克、海优威不要拍砖),基本上靠产量、规模和原材料议价能力形成寡头市场。这个时候美国自己想要再恢复自己的EVA胶膜制造能力,怕是成本很高吧。

印度就更没有EVA胶膜制造商了。想想印度那么热,EVA胶膜的储存都是个问题!!印度没有自己的EVA粒子生产能力,依赖进口的话采购成本只会比中国厂商更高,2019年四月印度宣布对从中国进口的EVA胶膜征收反倾销税,期限5年。

美国是背板氟膜Tedlar的垄断供应商,但Tedlar膜不是背板氟膜选型的唯一。印度有一家背板厂,但所用的含氟原材料仍从中国等地进口。此外由于成本要求,在炎热的印度连非氟背板也敢用。目前世界上的背板制造也就只剩下中国和欧洲了,美国如果想要自己生产背板,就必须依托组件产能来拉动,否则只能依赖进口。

铝边框:铝型材也是属于高耗能产品,美国对从中国进口的铝型材实施双反,印度对进口铝和镀锌轧材征收反倾销税,都就代表了美、印的铝型材成本要高于中国。

密封胶:美国有自己完整的密封胶、灌封胶产能,唯一的担心就是成本,至少在中国市场上,陶氏和瓦克的光伏边框密封胶、灌封胶等、结构胶等产品即便在中国生产,也已经完败于回天、凌志等本土制造商。印度也有本土的密封胶厂商,但所用的有机硅基础原料基本上全部依赖进口。

玻璃:作为大宗工业化产品,玻璃可能影响较小,不久前Asahi India Glass 已与的 VishakhaGroup 合作,计划在印度古吉拉特邦的蒙德拉建立印度最大的太阳能玻璃工厂。该项目预计每年将生产高达3吉瓦的太阳能玻璃,在未来18至24个月内投产。印度2017年起对中国的光伏镀膜玻璃双反,2019年起对马来西亚光伏镀膜玻璃双反。

总之,美、印如果要建立自己的电池和组件产能,对于辅材供应链配套将是个考验。 

原标题:从产业链完整性看 “光伏美、印制造”有多难
 
相关阅读: 光伏 产业链
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阳光工匠光伏网】官方微信
投稿热线:0519-69813790 ;投稿邮箱:edit@www.whereislife.com ;
投稿QQ:76093886 ;投稿微信:yggj2007
来源:全球光伏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图文新闻
 
热点新闻
 
 
论坛热帖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会员服务 | 企业名录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苏ICP备080056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