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据我们所了解,有些投资者在做电站投资财务模型时,已经将逆变器更换一次的情况考虑了进去,这样做是不是可以规避一些投资风险和问题?
任其昌:是的,他可以考虑更换,因为逆变器占系统总投资的比重并不大。
但我考虑的是一个更大的问题,现在逆变器已经竞争到要按分钱、厘钱来计算成本和利润的阶段了,在这个阶段,业主如果对自己的项目负责,完全可以通过让利一分钱两分钱而获得质量更好的逆变器,而且还可以因此在服务方面得到更好的保障,何乐而不为呢?
你是可以更换,就算你换得起,但你不是还得再花钱买单吗?而且,那时你的投入可能就远远不是一两分钱了。这难道不是巨大的浪费吗?
为什么现在大家买车越买越好,其实就是在考虑后期的维修和更换配件成本,实际上也是综合降低了用车成本。
我们现在各行各业的短期行为,实在太厉害了。
比如我们的建筑,70年的产权,可能只有40年的寿命,40年后你再翻建,又要投入多少?可如果你在现有成本的基础上再增加三分支一的一次性投入,也许就完全可以实现70年甚至更久的寿命。
还有,最近为什么有那么多电梯出事的新闻?因为中国规定的电梯使用寿命只有20年,而实际上很多电梯在10年左右就开始出现问题,别说更换,连维修都成了问题。
这样的例子很多。这一方面是由于投资者太过于关注短期效益而忽略长期综合收益的原因,另一方面则是缺少标准或者在制定标准时欠缺全面的考虑。
作为一个新兴产业,
光伏也要走这样的老路吗?
光伏电站的设备更换,在五年后,谁来卖单?实际上,不管是谁买单,最终结果还是国家负担了,是中国的投资者负担了。
明明是稍微增加一点投资就可以把质量做得更好的事情,我们却非要一再地降低当期成本而在后期付出更多来弥补,我觉得,这是非常不严肃、不负责任的一件事情。
这其中的道理,实在值得深思。
对于光伏电站投资者来说,无论是伪业主还是真正的业主,为了降低当期的一点点投入而竞相无底限杀价,不但没有好处,后期付出的代价可能还会更大。
当然,现在趋势也在向好转。有业主就告诉我们,并不是看中我们的价格,而是看中我们作为央企的身份,相信我们的品牌和质量更有保证,因为这类业主是要拿着电站自己运营的。
所以,大趋势还是在改变,是向好的。
记者:那么,如果要根本性地扭转目前市场中“劣币驱逐良币”的趋势,您觉得应该怎么做?如果建立严格的标准体系,对于光伏这样一个还需要不断创新的行业而言,会不会构成对技术创新的限制和制约?
任其昌:首先,就是要制订和确立标准体系,要通过严格的标准来建立市场的门槛,让那些以次充好、滥竽充数者没有生存空间。
这方面,一些相关的机构和部门正在积极努力,也有不少成果出来。
不过,有个问题值得思考。我们是否有必要重新去搞一套自己的标准,而不是直接学习国外先进的经验。
你知道我们的高铁标准是怎么成为世界标准的吗?
很简单,就是拿来主义,你德国的标准、日本新干线的标准不是世界上最好最严格的标准吗?那好,我直接拿来,我的起点就是世界上最好的标准了。然后,在消化吸收之后,我再建立自己的更严格的标准,远远高于德国标准、日本新干线标准。这样,我就成了世界上最严格的标准。
因此,对于光伏来说,我们也完全可以直接学习目前世界上最好的标准体系,先把人家的标准拿到以后消化吸收,然后再赶超过他的标准,为什么不可以?
其次,则应该对现有电站进行整体的评估,政府要去主导这个事情,要对市场实际情况有一个更清晰的了解,看看究竟市场乱到了什么程度,究竟是什么导致的混乱,然后制定改善的对策。
另外,要让真正的专业技术人员来把关,要有明确的市场关口,比如从并网接入的环节严格把关。还要从制度设计上去查漏堵缺,比如通过一些硬性指标来建立科学的评估机制。
如果牢牢把住光伏电站接入关,电站系统以及设备评估不合格就不给接入。我相信,只要把握住这个关口,多数的问题都可以解决,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善目前的行业乱像。
实际上,高铁的成功给了我们很多启示,有很多经验都值得光伏行业学习。
同样,从高铁的成功经验我们可以看出,严格的标准不仅不会抑制和限制企业的创新,还会让我们站在更高的起点上去钻研和发展技术,并超越世界先进水平。
也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真正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创新无极限,我相信光伏领域技术人员有无穷的创造力,加上国家对光伏行业的有序管控,光伏产业一定会呈现健康、可持续的发展态势,届时中国光伏也将再次刷新在世界上的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