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暗藏
其实,多晶硅行业繁荣背后的危机不仅仅是企业盲目投资和产能无序扩张。
目前,国内的多晶硅行业,在新一轮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在面临国外产品技术不断进步的压力的同时,技术更新换代与淘汰落后产能,是国内多晶硅企业必须打破的局面。
一个无法抗拒的事实是,美、韩、欧盟等多晶硅企业由于掌握着生产的核心技术,对中国本土企业的确有较大的威胁。
据内蒙古科技大学化工学院院长王亚雄介绍,国内多晶硅行业存在风险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核心技术和关键装备的缺失。多晶硅提纯技术的缺失是我国
光伏行业受制于欧美、日本等国的根源之一。
据记者了解,现在,多晶硅的生产技术主要为改良西门子法,世界上只有美、韩、日、德几家企业掌握这种生产工艺,其生产成本比中国企业有着绝对的优势。然而这些多晶硅巨头,凭借其技术优势和成本优势,不断在国际国内市场压低价格,制造贸易“摩擦”,设置技术壁垒,一度令国内行业主管部门和企业感到“头痛”。
一位不愿具名的多晶硅企业负责人对记者表示,目前,我国多晶硅企业国际竞争力较弱,国外产品的倾销对国内多晶硅市场造成的伤害极大,国内多晶硅企业原本产能过剩,开工率也不足,在经历过行业的“过山车”之后,勉强能维持运转的一些企业,面对国外企业持续的“倾销”,形成价格倒挂,不得不被“逼停”,甚至走向破产程序。
在业界呼声不断高涨之下,2012年7月20日,商务部发布2012年第40号和第41号公告,决定对原产于美国的进口太阳能级多晶硅进行反倾销和反补贴立案调查,业内人士称之为“双反”调查。
市场分析人士指出,自商务部“双反”以来,截至目前,多晶硅进口突击倾销之势仍旧猖獗,低价倾销潮也并未停止,对国内多晶硅产业带来的直面冲击已不容小视。
商务部进出口公平贸易局调查专员宋和平认为,多晶硅行业要长远发展,单靠政府贸易救济是行不通的。在渡过暂时的困境后,企业要痛定思痛,追溯造成困难的根本原因。增加企业综合竞争实力来抵御风险,坚决不能重蹈覆辙。尤其是国内的大型骨干企业,要提出更高的要求做大做强,提升综合实力,要在行业中起到领头羊的作用,带领整个行业健康发展。
然而,对晶硅市场形成“威胁”的不仅仅来自产品本身的技术、贸易摩擦等市场因素,一向被业内人士不怎么看好的单晶硅技术产品在沉寂多时的多晶硅市场突然逆袭,并有欲与多晶硅产品抢占市场份额的迹象。
有业内人士向记者预估,未来2-3年内,高效的单晶硅太阳能组件在国内销量有望大幅增长。单晶硅产品不仅是最有效率的,而且经济性和效率匹配也比较好。
分析师认为:“单晶硅产品成本下降仍有潜力,海外需求稳定增长,国内市场也逐渐接受其替代多晶硅的趋势,至2018年,单晶硅、多晶硅占比将各达50%。”
面对诸多“隐忧”的的国内多晶硅市场,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秘书长王勃华表示,在进口方面,国内仍然维持在高位。2014年中国多晶硅生产规模明显增长,预计全年产量将超过13万吨,和2013年的8万吨相比,同比增加62.5%,其中前三季度多晶硅产量已经达到9.8万吨。受内外部因素的影响,目前中国多晶硅在产企业有18家,有效产能达到15.5万吨,企业盈利情况趋好。不过部分企业仍处于盈亏平衡点甚至亏损,经营状况不容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