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气候变化引发的经济风险持续上升,早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成为了各国的共识。7月31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主办,人大商学院EE中心,人大商学院EE金融学会承办的202(第四届)人民大学商学院年度金融论坛暨EE金融学会年度论坛于北京举办。论坛上业内专家学者围绕“‘碳中和’战略下的绿色金融”展开深入讨论。人大学商学院EE金融学会创办会长刘子良表示,“碳中和”既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由之路,也是大国竞争的新跑道。经济低碳转型将促进技术创新,并成为拉动各行各业投资和创新的加速器,为全球经济带来新机遇。
“双碳目标”下,全球经济正面临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系统性变革,要实现“碳中和”,大量资金将投入到减排、清洁能源等绿色低碳领域,绿色低碳项目的开发,会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流入相关产业,也将为全球经济带来新的增长点。“碳中和”风口带来的投资机遇和空间究竟有多大?目前来看,实现“碳中和”的三个途径分别是,可再生能源的利用,节能减排,和碳捕获。中国中金研究院经济学家周子彭表示,其中都蕴含着投资机遇。首先,在节能减排中,原来的高碳排放设备将改造升级或替换,在设备的更新换代中将吸纳更多投资。其次,是可再生能源的使用,低碳目标下使得能源结构逐步改变,传统能源比重下降,未来氢能作为新能源或将迎来发展风口。最后,碳捕获等环保方面的新技术的进一步开发,在释放产能的同时,也将使相关产业受到市场资本的青睐。
中国是全球减排量最大的一个国家,未来实现碳中和的时间比较短。中金估算我国要实现“碳中和”目标需要约140万亿的绿色投资,前10年年化投约2.2万亿,后30年年化投资约3.9万亿(2020年价格)。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党委副书记易靖韬表示,这样巨大的投资资金需求,政府资金只能涵盖很小一部分,缺口要靠市场资金来弥补。碳中和是未来长达40年的主题投资机会,在此过程中,金融可以弥补投资供需缺口,鼓励绿色低碳项目的发展,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流入相关的行业和产业,实现依靠市场化的手段完成经济低碳绿色转型发展的政策目标。今年上半年中石化、国家能源集团、国家电网、华能集团、中核集团、三峡集团和国家电投等多家央企均发布了专项用于碳中和或新能源项目的债券,合计发行规模高达182亿元。
在支持经济绿色转型的过程中,金融业的有效参与必不可少,而金融科技助力绿色金融发展也是势在必行。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会长、原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李东荣指出,绿色金融是为改善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实现资源集约利用而开展的金融模式和服务创新,金融科技则是助力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当前我国绿色金融发展成效显著,且金融科技助力绿色金融发展势在必行。对于搭建未来绿色金融商业模式李东荣提出四点建议:一是加强绿色金融场景的科技创新应用;二是提升绿色金融领域的监管科技能力,进一步加强绿色金融业务和产品的监管协调;三是促进绿色金融基础设施数字化建设,进一步加强绿色金融标准化的工作机制建设,加速出台绿色金融服务产品标准、信用评级标准、技术应用标准、信息披露标准等一系列关键标准;第四就是要加快绿色金融科技复合型人才培养。
原标题:绿色经济成为大国竞争新跑道 “碳中和”下全球经济增长迎来新风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