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关注微信
知识库 培训 招聘 项目 政策 | 推荐供应商 企业培训证书 | 系统集成/安装 光伏组件/发电板 光伏逆变器 光伏支架 光伏应用产品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市场 » 正文
 
“碳中和”刺激产业升级 制氢设备订单暴增
日期:2021-08-02   [复制链接]
责任编辑:sy_koujingming 打印收藏评论(0)[订阅到邮箱]
[ 马军预计到2050年,中国的6000万吨氢气产量中,将会有70%是“绿氢”。 ]

受碳中和政策利好,长三角正在利用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产业链优势,吸引一大批企业落地投资发展,尤其是在氢能和新材料领域。

十年内低碳氢有望展现成本竞争力

氢气作为燃料源的可能性一直存在于人类的构想中,随着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对减排和实现净零排放的承诺、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的不断增长,以及可再生能源成本的不断下降,这种构想正在加速落地。

近日在嘉兴举办的氢能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上,嘉兴港区氢能产业项目正式启动,六大批次项目签约,40余家企业和机构将入驻。

据介绍,嘉兴港区的氢能产业项目包括氢能科研、每年20万吨二氧化碳捕集与综合利用绿色减排、氢能产业链、氢能应用和产业基金、绿色贷款综合授信、氢能源汽车等,涵盖大型国有机构、研究院、高等院校、国内外知名能源公司、国有银行、汽车公司等。

近期国资委消息称,超过三分之一的企业已经在制定包括制氢、储氢、加氢、用氢等全产业链布局,取得了一批技术研发和示范应用成果。未来随着园区建设的完善和企业机构的相继入驻,一批氢燃料电池、储氢设备企业投产,嘉兴的氢能产业集群将更加完善。

德国工业气体巨头林德(Linde)公司已经在中国签署首个液氢项目,并将落户嘉兴,如今该项目正在积极推动。林德公司大中华区负责氢能业务的副总裁陶治近期透露:“该项目建成后,将成为中国单体规模最大的液化氢气供应工厂。”

建成后,林德也将成为中国首家将液化氢商业化的外资企业。林德承诺将不少于三分之一的全球研发资金投入到与绿色减排相关的开发项目中,并将加大在中国氢能产业上的投资力度。

业内认为,打造低碳氢经济可以加速能源行业转型。然而,整个氢行业和供应链仍处于发展起步阶段。研究机构普华永道思略特预测,低碳氢市场有望在2030年迎来爆发,并在十年内展现出成本竞争力。

去年中国在提出碳达峰以及碳中和目标以来,中国和比利时合资的考克利尔竞立氢能技术公司的水电解制氢设备订单就出现暴增。总经理马军向第一财经记者透露,仅今年至今就签订出售了17套1000立方米/时的制氢设备,总量相当于85兆瓦。

“欧洲已经开始出现绿氢炼钢的项目,在中国,绿氢在钢铁等工业行业的应用也正在酝酿中。”马军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一些钢铁企业也在与我们积极洽购设备。”

面对吉瓦级的绿色制氢需求,大型标准模块已经在中国应运而生。在考克利尔的苏州工厂内,第一财经记者看到了全球到目前为止规模最大的单机1000立方米/时的水电解制氢设备。马军向第一财经记者介绍道:“业内认为,未来可能需要吉瓦级的工厂。目前考克利尔竞立的年产能已经达到350兆瓦,预计三年内可以达到吉瓦级。”他预计到2050年,中国的6000万吨氢气产量中,将会有70%是“绿氢”。

中国产氢量第一但技术仍有壁垒

据国际氢能委员会预测,到2050年全球氢能占能源比重约为18%,氢能产业链产值将超过2.5万亿美元。未来10到20年,全球氢能产业将迎来快速发展的重大机遇期。

在我国,伴随着我国氢能产业的加速发展,未来氢能将带动形成一个12万亿元产值的新兴产业。作为世界第一产氢大国,中国氢能行业将不仅有效供给国内需求,在技术不断迭代的背景下,也有望通过自主创新和中外合作,在国际氢能市场上抢滩,实现我国氢能的“引进来”和“走出去”。

目前,中国的加氢站也正在起步,长三角成为重要的加氢站集聚区。嘉兴港区本月第一条氢能公交线和浙江鸿基石化公司的第一台氢能重卡正式示范运行,一系列的政策正在大力推动长三角氢能产业向前发展。

“我们国家大规模工业化制氢的技术仍有壁垒,虽然我国制氢规模已经达到全球最大,但是成本依然很高。”位于湖州的特种合金材料提供商久立集团高级经济师、副总经理施泉兵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施泉兵表示,氢能燃料电池会对电池产业有一个革命性的颠覆,打破目前的磷酸铁锂和三元电池的主导地位。但他同时称,目前大规模工业化氢能制备和储运技术方面,日本和美国仍然领先全球,比如储氢技术方面,把氢气变成液态进行存储运输,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第一财经记者在走访时了解到,“碳中和”政策利好也推动了对高端材料的需求。久立集团已在包括不锈钢及特种合金管材制造等多个尖端产品上完成了国产化,施泉兵告诉第一财经记者,该公司一直在积极开拓和发展高端装备制造及新材料领域,打破国外垄断。

在环保科技初创公司汉纳材料位于湖州的工厂,第一财经记者看到公司正在生产一种新型的“碳纳米管面热源”技术产品。

据公司介绍,这种产品具有高效、安全、超长寿命的特点,已广泛应用于家庭地暖和新能源汽车电池包,可较大限度低降低建筑的采暖碳排放,同时解决新能源汽车的低温启动问题。

汉纳材料公司董事长陈新江博士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长三角地区拥有显著的产业链和人才优势,我们公司的研发在苏州,制造基地在湖州,都得到了当地政府的政策支持。希望政府能利用无形之手,在重大产品首台(套)的应用上给予创新企业更多的支持,并加强鼓励对于‘双碳’概念技术研发的支持。”

原标题:“碳中和”刺激产业升级 制氢设备订单暴增
 
相关阅读: 碳中和 氢能
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阳光工匠光伏网】官方微信
投稿热线:0519-69813790 ;投稿邮箱:edit@www.whereislife.com ;
投稿QQ:76093886 ;投稿微信:yggj2007
来源:第一财经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图文新闻
 
热点新闻
 
 
论坛热帖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会员服务 | 企业名录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苏ICP备080056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