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从“靠天吃饭”到清洁能源大省
经济发展,电力先行。我省着力优化能源结构,加快发展核、风、光、气等新能源,电力工业从改革开放初期全国倒数的落后位置,到进入全国先进行列,走出了一条从追跑、跟跑到领跑之路
从“靠天吃饭”到清洁能源大省
“水火并举”,从“倒数”到“前列”
福建地处东南沿海,溪流密布,雨量丰沛,地势西高东低,河流坡降大,水能资源居华东之首。
早在上世纪50年代,福建就积极开发清洁廉价的水电。1951年,古田溪水电站一级一期工程正式动工,是我国最早开发的梯级水电站,也是福建省第一个大规模基建工程。
但是,由于当时海防前线的特殊地位,福建包括能源电力在内的工业和基础设施建设长期滞后于其他沿海省份。1978年,全省发电装机容量仅128.75万千瓦,发电量40.74亿千瓦时,社会总用电量29.49亿千瓦时,人均用电量120.24千瓦时,人均装机容量、用电量比全国平均水平少一半以上,处全国倒数地位,与沿海其他地区相比大约落后了20年。
乘着改革开放东风,特别是“八五”以来,我省“水火并举”,充分发挥水电资源和港口资源优势,采取中央、地方、部门、企业、外资“五个轮子一起转”,陆续建成投产了水口电站、棉花滩水电站及华能福州电厂、后石电厂等一批高技术、大容量的水火电机组。1997年,全省装机容量达776万千瓦,发电量310亿千瓦时,人均装机容量和人均发电量赶上了全国平均水平。
小水电也快速发展。1982年中央领导到福建调研小水电建设,拉开了全国建设农村电气化县的序幕。福建成为全国著名的小水电之乡和农村电气化县建设的重要策源地之一,被誉为“全国小水电摇篮”。
闽江、九龙江干支流上建起了星罗棋布的大小水电站,水能资源得以充分开发。但是,由于全省装机容量中水电比例高达60%,其中80%水电站是调节性能差的中小水电,火电中,中小型机组较多,福建电网作为独立电网,仍“靠天吃饭,受天制约”,一旦遇到旱灾,就不得不“拉闸限电”。“十五”期间,随着经济快速增长,“水电大省”福建成为我国缺电最为严重的几个省份之一。
“十五”后期,我省加快电力结构调整步伐,新上了一批火力发电大项目。直至2005年底,火电装机934.54万千瓦,首次超过水电装机(822.49万千瓦)。2007年,水火电比例进一步调至4∶6,彻底改变了长期以来“靠天吃饭”的问题。全省年发电量和全社会用电量双双突破千亿千瓦时,是改革开放前的25倍,年人均生活用电量跃升至全国前6位左右。
原标题:福建:从“靠天吃饭”到清洁能源大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