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碳市场启动是我国迈向碳达峰、碳中和的标志性一步”“中国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规模最大的碳市场”“企业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力量”……这是记者近日采访时听到的业界声音。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技术创新将起到关键作用,相应的金融工具是重要支撑,建议把碳中和目标任务落实情况纳入生态环保督查。
企业是减碳主体
我国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要将温室气体控排责任压实到企业。
记者采访获悉,目前,不少央企起到了带头示范作用,部分央企已组建了碳资产管理的专业机构,开展了碳排放统计核算、盘查等工作,积极参与碳排放交易。能源等重点行业央企已投资参股了北京、上海、湖北等地的碳交易机构。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战略规划部主任柴麒敏日前在“2021碳达峰碳中和国际论坛”上表示,目前,已有31个省份出台了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的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也纷纷提出减碳路径。在这其中,企业无疑是减碳主体。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要坚持企业为主体的低碳创新发展,在这一过程当中,技术创新将起到关键作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求企业严格限制碳排放。围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科技攻坚,今年必然会启动。”中华环保联合会副主席兼秘书长谢玉红表示。
“对于企业来说,抓住了科技创新就是抓住了低碳发展的‘先机’。”中国贸促会秘书长于健龙认为,企业要牢固树立低碳发展创新意识,顺应当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方向,抓住绿色转型带来的巨大发展机遇,加大绿色低碳技术攻关力度,加强创新平台建设运用,加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着力构建引领绿色低碳发展的科技创新体系,抢占发展先机。
绿色金融是重要支撑
业内人士一致认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相应金融工具是重要支撑。投融资可引导和撬动更多社会资金进入应对气候变化领域。有研究显示,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需要的投资规模在100万亿元以上,政府资金支持大约只占10%左右,剩余资金都需要通过金融市场来筹集。
“2020年,我国成为全球最大绿色债券发行国,贴标绿色债券合计规模已突破1.4万亿元人民币。”柴麒敏介绍,全球气候投融资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去年全球能源转型投资超过5000亿美元,全球可再生能源投资3035亿美元,中国是其中最大的投资国,投资额达1348亿美元。“不过,快速发展的同时也要有效应对资产搁置风险和融资限制,通过强化核心业务板块资源整合,提高应对政策风险的能力。”
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苏伟表示,金融机构要加大力度开发各种绿色金融产品,同时,警惕资金流向“高耗能、高污染”的“两高”项目。“企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企业在规划项目时,要合理确定商业模式和实施路径,平衡好收益和风险,努力实现经济和社会价值的共赢。金融机构要积极承担生态环境责任,对所投项目严格环境审核和审查。”
建立协调优化高效体系
在推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过程中,我们还需要做哪些工作?
柴麒敏建议,应将应对气候变化相关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减碳目标任务落实情况等纳入生态环保督查范畴,紧盯督察问题整改。“例如,在统计调查上,协同开展温室气体排放相关调查,完善应对气候变化统计报表制度,加强消耗臭氧层物质与含氟气体生产、使用及进出口专项统计调查。健全国家及地方温室气体清单编制工作机制,完善国家、地方、企业、项目碳排放核算及核查体系,探索建立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公报制度。”
柴麒敏还建议,在重点排放源层面,试点开展石油天然气、煤炭开采等领域碳排放监测;在区域层面,探索甲烷、氢氟碳化物、六氟化硫、全氟化碳等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监测工作;在国家层面,探索通过卫星遥感等手段,监测土地利用类型、分布与变化情况和土地覆盖植被类型与分布,支撑国家监测温室气体排放工作。
北京中创碳投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唐人虎表示,实现减碳目标需要构建一个更全面的数据体系,为多维目标服务,如建立兼顾控排和发展双重目标、全面覆盖一般排放数据与项目措施数据的完整体系。“发展全国碳市场,在未来五年内尽快推动水泥、电解铝、钢铁、航空等其他行业纳入碳市场,需要构建和完善碳市场的金融性,引入碳金融衍生品交易机制,最大化发挥碳价格的激励约束作用。”
原标题:减碳须压实企业主体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