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电池组件销售是以组件在标准测试条件下的额定输出功率为单位,但怎样准确地表达这个额定功率,却长期困扰着组件的生产商和采购者。
更令人困惑的是,同一块光伏电池或组件,不同测试机构测量出的额定输出功率也会存在差异,这样的差异往往会引起诸多问题。比如,当电池和组件买卖发生贸易纠纷时,由于测试结果的差异性,无法对结果做出有效的裁决。在应用层面看,标定相同功率的不同光伏组件,其真实功率并不一定与标定值等同。试想,如果这样的一群组件用于同一个光伏电站,无疑会让电站的发电效率大打折扣。
对于这种现状,有业内资深专家指出,根本原因在于我国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光伏溯源体系。这对我国正在快速发展的光伏产业来说,是必须要尽快弥补并做好的一项基础工作。
据不完全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光伏组件总产能约为42GW,组件产量达到27.4GW,约占全球总量的63.7%;新增光伏装机12.92GW,占据近1/3的全球新增市场份额。值得一提的是,晶硅光伏组件由海外销售为主过渡到以内需为主,这一供求变化彰显了国内光伏市场的快速发展。
与此不协调的是,由于我国光伏溯源链的缺失,国内组件生产企业不得不到国外的实验室校准参考电池、标准组件,浪费了大量的精力和财力。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的溯源链和校准方法,所产生的测量不确定度是不尽相同的,这会间接影响到组件的功率标定,甚至会影响到组件的分级,进而影响到组件的售价和电厂的系统规划。
因此,我国必须建立和完善自己的光伏标准电池溯源链。先要打造一把标尺,然后再解决标尺的精确测量问题。鉴衡认证中心完成的光伏电池校准实验室建设,有望解决溯源链缺失和溯源“混乱”的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