瞄准减碳目标,大力发展风电、光伏等非化石能源电力生产,推进“盐光互补”、海上光伏、绿色智慧能源等示范项目建设,构建风光储智能微电网系统,加快氢能综合利用,推进冷能梯级开发
强化产业节能支撑,发展绿色产业,降低单位能耗,打造绿色制造体系。特别是以中环12英寸单晶硅、维斯塔斯风机制造等为龙头,做大做强新能源产业。到2025年,工业战新产业增加值全市占比达到25%
加大充电站、换电站、加氢站建设力度,加快公交新能源车辆替代。推动建筑绿色低碳发展,大力推广中新天津生态城零能耗小屋模式,新建民用建筑严格执行绿色标准
16个新能源、合同能源管理、碳捕捉碳封存CCUS项目同时签约,总投资约132.7亿元。一批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成长能力强的优质项目落户,将进一步推动新区能源结构调整,为新区新能源产业创新发展增添新动力、注入新动能
7月24日,第十七届沪津深三城论坛暨滨海新区第一届双碳论坛举行,知名专家、业界精英相聚“滨城”,共同探讨新能源产业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论坛期间,16个新能源、合同能源管理、碳捕捉碳封存CCUS项目与天津市滨海新区同时签约。
三方面绘制“双碳”目标“施工图”
记者从论坛上获悉,滨海新区将锚定“双碳”目标,加快绘制“施工图”。新区是能源消费大区,2020年煤炭消费占全市的46%,化石能源消费占69%,原油消费占近100%,总碳排放量占53%。解决产业偏重、能效偏低、结构高碳的问题对新区尤为重要。为此,滨海新区将重点做好三方面工作。首先,持续优化能源结构。瞄准减碳目标,大力发展风电、光伏等非化石能源电力生产,推进“盐光互补”、海上光伏、绿色智慧能源等示范项目建设,构建风光储智能微电网系统,加快氢能综合利用,推进冷能梯级开发,探索推动碳捕捉与碳封存领域技术创新和突破。“十四五”末总装机容量达4910兆瓦,新能源产业产值达到1100亿元。其次,全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坚持产业新兴化、结构低碳化、园区绿色化,加快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加速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着力构建以人工智能产业为核心、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为引领、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的各领域深度融合发展的新型产业体系。强化产业节能支撑,发展绿色产业,降低单位能耗,打造绿色制造体系。特别是以中环12英寸单晶硅、维斯塔斯风机制造等为龙头,做大做强新能源产业。到2025年,工业战新产业增加值全市占比达到25%。此外,滨海新区还将大力倡导低碳绿色生活方式。科学布局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推广绿色交通、低碳出行,加大充电站、换电站、加氢站建设力度,加快公交新能源车辆替代。推动建筑绿色低碳发展,大力推广中新天津生态城零能耗小屋模式,新建民用建筑严格执行绿色标准。启动智慧能源服务、绿色能源供应等20类示范和推广项目建设,加快建成滨海能源互联网综合示范区。
16个项目签约“滨城”
此次论坛上,16个新能源、合同能源管理、碳捕捉碳封存CCUS项目同时签约,总投资约132.7亿元。一批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成长能力强的优质项目落户,将进一步推动新区能源结构调整,为新区新能源产业创新发展增添新动力、注入新动能。国家能源集团公司是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的直属国有骨干企业,拥有包括新能源开发在内的8大板块,在新能源方面具备人才、技术、资金和品牌等优势,目前在“双碳”目标下,也正进一步推进能源结构转型,加大新能源方面的投入。此次论坛现场,他们就与新区企业签署了3项合作协议。
“今天这3项合作都集中在新能源领域。特别是与天津长芦海晶集团有限公司共同出资建设的海晶盐光互补项目,总装机容量1000兆瓦,项目建成后年发电量13亿千瓦时,每年可节约标准煤39.5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45万吨。该项目投产将进一步推动新区新能源领域转型。”国家能源集团天津分公司总经理助理胡安辉表示。
与此同时,国家能源集团天津分公司还与中国石油大港油田公司签署新能源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以太阳能光伏项目合作为开端,深化在天然气、新能源车充换电、氢气应用等领域的合作;与滨海新区北塘街道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将进一步推进北塘街道生态环境和新能源发展有机结合,实现北塘区域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推动滨海新区北塘街道提前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本次签约合作中,天津中远海运金风新能源有限公司与天津港(集团)第二集装箱公司签订的天津港C段绿色智慧能源示范项目备受关注,这里将打造成为全国首个“零碳码头”。中国能建规划设计集团所属企业天津中能建新能源有限公司,与天津滨海建投集团所属企业天津滨海环保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依托新区屋面分布式光伏试点等项目,强强联合,共同打造新能源投资开发平台。
原标题:天津市“滨城”绘制“双碳”施工图 16个项目签约落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