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秸秆、农药袋,燃烧变成电能;畜禽养殖粪污,化身肥水还田……7月16日,记者在蒙城县采访时发现,昔日污染农村环境的农业废弃物,正在转化为节能减排、乡村振兴、村民增收的新动能。
垃圾燃烧发电100%
“你看杨沟村现在多干净,道路每天有人打扫,垃圾有人及时清运。”在蒙城县王集乡杨沟村,该乡党委副书记王凯向记者介绍,这里荷叶田田,杨柳依依,村民房前屋后整洁清爽,生活垃圾都放进了垃圾桶,人居环境从“脏乱差”变成了“绿净美”。
近年来,包括杨沟村在内的全县城乡生活垃圾,通过蒙城县城乡生活垃圾清扫收集运输系统,每天运送到蒙城环蒙再生能源有限公司燃烧发电。
2017年,蒙城县实施了城乡生活垃圾清扫收集运输PPP项目,累计投入7000多万元,组建了5000多人的环卫保洁队伍,形成日收集、转运城乡生活垃圾700吨的运行能力。同时,实施了生活垃圾焚烧发电PPP项目,一期总投资3.7亿元,日处理生活垃圾700吨,这些垃圾每天变成了30万千瓦时电量。“全县城乡生活垃圾全部得到了燃烧处理。”蒙城环蒙再生能源有限公司运营部总监余涛介绍,燃烧后的炉渣成了企业制砖的原料。
余涛表示,垃圾发电项目的建设,是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处置生活垃圾的有效方式,是改善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的生力军,垃圾焚烧发电实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一举三得。
减少“碳”气153万吨
同垃圾焚烧发电一样,农作物秸秆、废塑料农药瓶、农药袋等农业废弃物,同样通过燃烧变成了电能。
据悉,蒙城县已建成国能蒙城生物发电有限公司和上海电气(蒙城)生物质发电有限公司两家生物质电厂,两家公司可消耗全县小麦秸秆总量的一半。
在上海电气(蒙城)生物质发电有限公司集控室记者看到,几名工作人员正盯着电脑,时而点击鼠标操作一下。“从投料、到风机频率调整、到燃烧、到发电等各个环节,全部在电脑上操作,实现了全流程智能化运行。”公司负责人介绍,秸秆焚烧发电之后,产生的草木灰是很好的肥料,经过脱硫脱硝,用于蔬菜种植和果园栽培。
据介绍,自2018年投入运营以来,上海电气(蒙城)生物质发电有限公司已累计消耗秸秆等农业废弃物65万吨,累计发电量5.5亿千瓦时,累计节约标煤37.5万吨,累计减排二氧化碳55万吨,累计给当地农民带来收入2亿元。
国能蒙城生物发电公司自2015年投入运营以来,已累计消耗秸秆等农业废弃物161.45万吨,累计发电量12.75亿千瓦时,累计节约标煤68.76万吨,累计减排二氧化碳98.82万吨,累计给当地农民带来收入7.67亿元。
找回农业“另一半”
垃圾秸秆化身电能,养殖粪污同样变“宝”。
夏雨初歇,在王集乡马圩村农田里,碧绿的玉米越发茁壮。村民陶言好正站在田梗上巡田,“得益于牧原农牧的肥水还田,玉米长得很好。”陶言好高兴地说,有了免费的“肥水”,每亩地还节约了近100元的化肥钱。
陶言好所说的“牧原农牧”是指蒙城县牧原农牧有限公司第七分场,距离他的承包地不远。
“对于养殖粪污,牧原农牧采用了“预处理+除臭杀菌+厌氧发酵+沼液沼渣综合利用”的模式,沼液、肥水全部还田,无偿提供给周边农户使用,使用了肥水的小麦、玉米长势好、果穗大,亩均增产80-100斤。”蒙城县畜牧兽医水产发展中心副主任孙惠芳介绍,另外,所有的环保设施均采用HDPE黑膜覆盖,粪水传输管道全部地埋。“通过养殖粪污综合利用,改善了土壤质量,提升了土壤地力,减少了农业面源污染。”
据介绍,去年蒙城县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3.1%,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97.4%。该县通过推进垃圾、秸秆、畜禽粪污等生态循环利用,找回农业“另一半”,既改善了生态环境,助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也为强村富民增添了新动能。
原标题:生态循环减“碳”气 乡村振兴增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