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储能全面市场化发展 2021新型储能技术的主要应用场景
近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发布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到2030年实现新型储能全面市场化发展。研究建立储能参与中长期交易、现货和辅助服务等各类电力市场的准入条件、交易机制和技术标准,加快推动储能进入并允许同时参与各类电力市场。因地制宜建立完善“按效果付费”的电力辅助服务补偿机制,深化电力辅助服务市场机制,鼓励储能作为独立市场主体参与辅助服务市场。鼓励探索建设共享储能。
目前,中国的储能发展还是以政策驱动为主。在政策支持逐步明朗的背景下,随着产业稳定预期的基本形成,光伏企业、分布式能源企业、电力设备企业、动力电池企业、电动汽车企业等纷纷进入,开始加大力度布局,开拓储能市场,进一步探索具有盈利性的商业模式。
储能应用场景极为广泛,一部分已经进入商业化。分布式和微网中的储能应用,大体与集中式可再生能源类似。但它灵活适用,可以广泛应用在工商、民用、海岛和偏远无电人口上,随着分布式发电比例不断提升,它也因之成为储能应用的热点市场。中国储能的应用场景,呈现出不均衡的发展态势。在一些场景还只有简单示范的情况下,作为用户侧储能主要部分的工商业削峰填谷,却已经率先进入商业化阶段。
目前,储能产业几乎遍布全国所有省份,其中新增投运规模最大的是江苏省,西藏、山西、甘肃、青海、北京、广东、上海等省份储能市场都十分活跃且各具特色。目前,储能在可再生能源并网、电网辅助服务、用户侧储能等领域的新应用模式不断涌现。新增项目中,用户侧储能一枝独秀,占到年度新增装机容量的59%。
近几个月,国内单体规模最大的电网侧独立站房式电化学储能电站—宁德霞浦储能项目、国网时代华电大同300兆瓦/600兆瓦时储能项目先后开工,储能电池市场需求快速打开。为了配合我国风电、光伏高增长目标,储能配套已成刚需,在支持政策持续加码下,2025年新型储能装机规模最近5年复合增长率最保守估计也超过50%。
我国国家层面政策推动储能技术从研发示范向大规模应用发展转变。我国在储能产业的战略布局开始于2005年出台的《可再生能源发展指导目录》。2010年,储能行业发展首次被写进法案,《可再生能源法修正案》第十四条中规定“电网企业应发展和应用智能电网、储能技术”,在此法案指引下各地开始制定储能相关政策。2011年,储能被写入“十二五”规划纲要,《国家能源科技“十二五”规划(2011-2015)》明确储能研究方向。2014年,《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首次提出利用储能去解决可再生能源的并网消纳问题。2016年,《能源技术革命创新行动计划(2016-2030年)》成为电储能技术发展的重要指导文件。2017年10月11日,我国大规模储能技术及应用发展的首个指导性政策《关于促进储能产业与技术发展的指导意见》正式发布,明确“十三五”和“十四五”时期储能发展任务。2019年6月,《2019-2020年储能行动计划》进一步推进“十三五”期间储能由研发示范向商业化初期过渡,同时为“十四五”期间储能由商业化初期向规模化发展转变奠定基础。
2021年 年 4 月国家发改委和能源局发布《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这是国家层面首次明确提出量化的储能发展目标。发展至今,我国储能累计装机量达到 35.6GW,占全球市场总规模比重达到 18.6%,从储能结构来看,其中电化学储能累计装机规模达到了3.27GW,锂离子电池以 88.8%的装机占比占据绝对主导地位,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储能市场最重要的市场。
传统能源发电的持续性、新能源发电的不确定性和用电需求的间断性决定了电力供需波动持续存在,而储能可平抑电力供需波动。在我国能源转型大趋势下,储能的作用日益凸显,其应用范围涉及发、输、配、用各个环节。
未来随着光伏平价上网、风能、潮汐能等进一步并入电网,电化学储能技术不断改进,储能在发电侧的应用将进一步扩大,到2025 年,新型储能作为国家能源战略配套,将从商业化初期向规模化发展转变,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 3000 万千瓦以上,即年均超 50%的增速保持增长。到2030 年,实现新型储能全面市场化发展。
原标题:新型储能全面市场化发展 2021新型储能技术的主要应用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