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第一桶金
1967年,李河君出生于广东河源农村,父母务农,与大多数贫困家庭的孩子一样,李河君希望靠知识改变命运,并通过自身的聪慧和不断努力,最终考上了北京交通大学工程系,又考上研究生。
上大学后的李河君开始展露他的商业头脑,他组织学生在食堂门前卖胶卷,小赚12元。尝到甜头的李河君自此没有停下创业的步伐……
研究生没毕业,他从导师那借到5万元开始创业,但他并没有靠这笔钱发家,仅仅3个月,他便亏掉了这笔钱。
一无所有的李河君来到了北京中关村,他在这里赚到了人生第一桶金—8000万。
中关村从不缺造福神话,但他这笔钱是怎么赚到的至今是个谜,公开资料显示他是通过倒买倒卖电子产品、玩具、矿泉水,开矿、炒地产挣到的,我们姑且不论这种说法是否合理,他的精彩故事,还在后头……
二、拥有超级“印钞机”
1994年,拥有8000万的李河君成立了华睿集团(汉能前身)一头扎进水电行业,他斥资1000万收购了家乡河源的一个小水电站,装机量1500KW;
2002年,李河君买下云南6座水电站,总装机规模达2300多万KW;
至此,李河君的水电总装机数已经超过了山峡,而他收购的云南6座水电站中的金安桥水电站(装机300万KW)更是成为汉能印钞机。
李河君乐观的估计:金安桥水电站建成后,每天可以进账1000万元,每年可以赚二三十亿。
只是钱没到账,李河君就在计划花钱了。
三、汉能:让万物发电
2009年国家能源局开展“金太阳工程”。 给予50%的初始投资补贴, 开启了我国光伏补贴的先河。
2009年,无锡尚德因多晶硅价格暴跌,光伏市场陷入债务泥潭。
李河君看到了多晶硅的窘境,也看到了国内光伏市场即将崛起,他准备走一条别人没走过的路——薄膜发电,就当时来讲,薄膜发电转换效率虽然低一些,但是原料成本也比多晶硅低,至于极高的技术要求,汉能有的是钱。
说干就干,定好薄膜发电这条路线后,李河君投资210亿在家乡河源建起了年产100万千瓦的薄膜太阳能电池制造和研发基地。这是有史以来汉能最大的一笔投资,但这仅仅只是开始……
往后数年间,李河君马不停蹄奔赴在各地政府间,施博士当年回国时宣传光伏技术时,只有无锡政府接纳了他,显然李河君的口才要好的多,他一口气拿下了海口、成都双流、浙江长兴、山东禹城、黑龙江双鸭山,这些地方不仅给地,还给钱给银行贷款,一时间投资达到2000亿,局势大好,风光无两 ! 2012年底,汉能在港上市。
2014年,汉能市值3000亿,李河君身价1500亿,超越了马云、马化腾、王健林,成为了2015年的首富。
这是汉能最辉煌的时候,也是汉能悲剧的开端……
四、大厦将倾
汉能薄膜繁荣的外表下,李河君忽视了一个最重要的问题,产品销路问题!
虽然李河君搞薄膜声势浩大、斥资巨大,但这时候的市场更喜欢便宜、转换效率高的多晶硅,同时期主打多晶硅组件的光伏企业如雨后般崛起赚得盆满钵满,而汉能只能自产自销……
2013年,汉能薄膜产品100%卖给了汉能集团;
2014年,汉能薄膜产品62%的产品卖给了汉能集团,36%卖给了另外四家客户,在这四家客户是谁?汉能拒绝提供公司信息,给人们留下了自己想象的空间……
好景不长,2015年5月20日,汉能遭做空机构精准打击,25分钟内暴跌56.947% !
之后,被证监会问责,被停止售卖汉能薄膜,财报巨亏,被迫退市,资金链断裂,被讨薪,汉能的日子没有好过………… 做空事件后,汉能做了业务的重大调整,下游:市场的重点由薄膜光伏电站和分布式发电项目转为移动能源应用产品和BIPV产品;上游:由硅基薄膜技术路径变更为以铜铟镓硒(CIGS)为主,砷化镓(GaAs)为辅的设备生产和技术研发;中游:汉能让新建产业园都变成参股的小股东。
之后汉能推出汉墙、汉瓦、太阳能车等产品,但未能挽救败局,2019年6月,汉能被迫退市。
2019年10月,汉能北京总部被数百名员工集体讨薪。
为何会走到这步田地?在讨薪事件的采访中,李河君表示:“汉能过去犯的错误在于步子跨得太大太快,过于追求规模。”
但对于汉能商业模式的质疑,李河君却回应:没有多少人能真正看懂汉能,汉能的困难和机遇也都基于此;“其实我是庆幸的,如果大家都看懂汉能了,那我们还有多少机遇呢……我以前就讲过,要么我们死掉,要么伟大。”
五、神话落幕
汉能结局如李河君说的那样,要么我们伟大,要么死掉……
由于拖欠了3000多万租金,如今汉能总部安装的光伏一体化BIPV项目也被拆除……
汉能神话真的落幕了......
原标题:“坠落”的中国首富李河君:拉着政府、银行“豪赌”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