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上线交易,“碳达峰”和“碳中和”再次引起热议。日前在深圳举行的科技创始院士报告厅上,澳大利亚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南方科技大学创新创业学院院长刘科分享了几个现实路径。
他首先指出了人们对碳中和的六大常见误区。第一,认为太阳能和风能可以取代火电,实现碳中和。事实上,如果要储电,目前前两者的成本远远高于火电,而其总发电量与煤电相比也是杯水车薪。第二,寄希望于发明魔术般的大规模储电技术,事实上目前储电最便宜的还是100多年前发明的抽水储能。第三,将二氧化碳制成化学品,其对减碳贡献其实相当有限。第四,将排放的二氧化碳捕获提纯后,进行再利用或封存,在目前技术下成本很高。第五,在使用化石能源的前提下,提高能效也收效甚微。第六,如果能源结构仍以煤电为主,相比燃油车,电动车实际是在增加碳排放,“只有可再生能源占主导,电动车才能成为清洁能源。”刘科表示。
谈到清洁能源,他认为氢能优势明显。“发电效率高,能降低对石油的依赖,排放为水蒸气,而且大规模量产燃料电池后,成本能下来,”刘科说,“制氢容易,储氢、运氢难。能量密度小和容易泄露,是氢能发展的痛点。”
为此,刘科提出以能量密度较高的液体作为载体,来储存氢气,“甲醇可以从煤、天然气来制。中国现在甲醇产能全世界最高,大概有8000多万吨,按吨位来讲接近汽油1/4的量。”
电动车和燃料电池最大的问题在于,基础设施的土地成本和冬天续航短,而甲醇等液体燃料供给氢能,可以解决电动车充电及燃料电池加氢站建设的痛点。当前,甲醇加注站已经在全国多个省市示范成功,现有加油站也可以通过简单改造完成。
关于实现碳中和的现实路径。刘科提出,第一,可通过现有煤化工与可再生能源结合;第二,利用微矿分离技术,在燃烧前将可燃物和含污染物的矿物质分开;第三,实现光伏和农业综合发展;第四,利用分布式储热模块,在用电需求较小的时段,将电以热的形式储存下来,需要时使用。
原标题:澳大利亚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刘科 液体氢为“碳中和”加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