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7日,记者从武汉理工大学获悉,该校太阳能电池研究团队取得重要研究进展,相关成果以“甲胺甲脒体系钙钛矿晶体内部面缺陷对太阳能电池性能的关键作用”为题,发表在国际顶级能源类期刊《自然 能源》(Nature Energy)上,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李蔚研究员为论文第一作者。
与传统硅太阳能电池相比,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有着原料丰富、制备过程简易、生产成本低廉、生产能耗低等优点。近年来,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其最高认证效率已经达到25.5%,逼近单晶硅太阳能电池26.7%的光电转化效率,引起全球光伏行业的广泛关注。
然而,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材料同时也面临着组成离子容易迁移,长期稳定性差,这些问题已成为制约其商业化大规模应用的最主要原因。武汉理工大学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研究团队经过6年多的深入研究,通过超低剂量透射电子显微技术,在国际上首次从实验上证明了,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材料中的面缺陷,对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化性能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李蔚介绍,该研究的重要性在于建立起光伏材料的微观结构缺陷与太阳能电池宏观性能的桥梁,可以通过对钙钛矿晶体内部缺陷的精确调控,有效提升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器件效率和稳定性。从而大大推进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产业进程,有助于进一步降低太阳能电池的发电成本,促进我国早日实现碳中和的目标。
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现有固定人员100名,其中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比利时皇家科学院院士1人、欧洲科学院院士2人、澳大利亚工程院院士1人、世界陶瓷科学院院士1人。
武汉理工大学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实验室瞄准世界材料科学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构建国际一流水平的材料复合与制备技术平台,加强交叉学科研究,实现从0到1的原始创新;研制国家重大工程和支柱产业发展需要的先进复合材料,为国家战略提供支撑。实验室14项成果获国家级科技成果奖励,科技部依托实验室建立了“材料复合新技术国际联合实验室”,是国家首批33个国际联合实验室之一。
原标题:武汉理工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