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滴……”一辆总重4.5吨的氢燃料电池货车,只需加氢3分钟,就能续航350公里……在通武线大兴区狼各庄东村东侧,占地20万平方米的国际氢能示范区正在火热建设中,探索氢能商业化应用,全力构建氢能生态产业链,为全行业探路。
“只有氢能产业链上制氢、储氢、运氢、加氢、应用等全产业链上的所有企业携手共进,才能更快实现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制氢相结合的氢液化储运和能源转型示范。”5月18日,在2021高工氢能产业峰会上,国富氢能研发与战略总监魏蔚表示,氢能发展势头火热的背后也面临着诸多风险。
从产业研究步入示范应用
2020年4月,氢燃料电池汽车“以奖代补”政策发布后,我国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速度加快,各地加氢站建设管理办法相继出台。“全球氢能应用于普及按下加速键,我国也正在通过顶层设计、政策推动氢能快速发展。”高工氢电董事长张小飞在会上表示,“中国氢气产销量巨大,当前氢气消费以工业用原料氢为主,交通用能源氢不足1%;氢气供应以煤制氢、氯碱制氢为主,电解水制氢不足1%。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推动下,氢气生产低碳、零碳化是大势所趋,电解水制氢前景光明。”
中国船舶七一八所技术总监薛贺来同样认为,大力发展氢能与燃料电池技术,实施氢能基础设施建设和燃料电池汽车、船舶示范运行计划,是全球能源战略转型的重要方向。“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产氢国,也是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量最大的国家。已形成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川渝等多个产业发展示范聚集区,已有60多个城市和地区出台了明确的氢能产业发展规划和指导意见,氢能产业初步形成,氢能应用市场潜力巨大,产业发展已从基础研究阶段进入到示范应用阶段。”
面临无序竞争与安全风险
薛贺来告诉记者,“氢能发展不会一蹴而就,急功近利不可取”。从技术角度来看,水电解技术看似容易,但氢氧过于紧凑引发的易爆炸问题需要得到高度重视;从市场角度来看,目前核心材料成本偏高,对于处于发展初级阶段的氢能行业而言,高成本阻碍其快速发展壮大。此外,他认为,我国氢能产业整体没有形成盈利模式,全产业链上缺乏有技术、有实力的企业,企业创新投入不足,缺乏行业引领,难以形成良好协作。
针对氢源关注度不够的问题,薛贺来认为:“不管采取哪种技术路线,氢作为二次能源载体本身是零碳的,关键在于生产过程绝不能为生产氢而产生大量二氧化碳。他表示,“可再生能源+水电解制氢”将成为获得廉价氢能的核心技术途径之一。
伯肯节能营销中心总经理杨亚飞认为,目前行业主要存在两个层面的风险,一方面是市场竞争和企业发展风险,另一方面,则是产品自身安全风险。“目前行业虽然很火热,但是补贴政策存在滞后问题,一些企业很难支撑。同时,在建加氢站的数量和购买车辆的数量并没有那么多,在蛋糕有限的情况下,会出现无序竞争。目前国内大范围地建设70MPa加氢站,但有能力集成或者生产高压气体设备的厂家并不多,实际操作过程中容易出现安全性问题。”
政策延后落地、后续资金紧缺
在宏观政策导向、地方产业升级、环保驱动、资本的介入等多方因素推动下,我国氢能产品技术与国产化水平快速提升,燃料电池汽车应用场景和产品逐渐丰富,同时行业整体成本在快速下降,规模效应逐步体现,但仍旧面临政策延迟落地和后续资金紧缺等问题。
对于氢能产业发展中所遭遇的短期困境,张小飞建议:“产业链企业要目标明确、做好战略布局,并加快技术研发、储备人才协作。加强全产业链协作,形成产业闭环,并积极拥抱资本,借力资本加快发展。”
杨亚飞认为,现阶段氢能源行业的高风险因素主要来自政策延迟导致的行业难关、市场竞争带来的风险以及产品自身的安全风险等三个方面。企业在保证产品实力和安全性的同时,应联合全行业力量推动政策和后续资金落地,同时横向发掘产业体系支撑渠道,推动产业国产化,才能保证氢能行业长足健康地发展。
美锦能源氢能事业部部长吴浩站在市场的角度分析认为,整个行业发展至今,最大的风险是技术和产品能否市场化,要想解决问题,就需要金融工具以及产业体系的支撑。“挖掘下游市场是核心,建立运营体系,把产业链从下游到上游整个带动起来。”
原标题:氢能发展“阵痛”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