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气候变化这一全人类的共同危机,中国向世界做出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庄严承诺。在实现减排目标,坚持绿色低碳发展的进程上,中国面临着什么样的困难和挑战?又有哪些可行方法和措施?多位专家在17日举行的相关研讨会上畅所欲言。
5月17日,全球化智库(CCG)与欧美同学会2005委员会在北京联合举办主题为“应对气候变化 中国的机遇与挑战”研讨会。研讨会上,国务院参事、财政部原副部长朱光耀表示, 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战略目标意味着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将用更短的时间完成更高的减排降幅,时间紧任务重。“碳达峰的时间,欧美应该说在1990年代(开始),美国是在2000年,他们碳中和的目标是2050年。所以,在碳达峰和碳中和之间,发达国家间隔期有60-70年,最短也有50年,而我们只有30年的时间。这个挑战是非常艰巨的。”
与会专家同时表示,虽然挑战艰巨,但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是一场伟大的“绿色革命”,对中国来说也是重大的战略机遇。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原副会长田会指出,双碳目标对中国目前以高碳的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结构提出了新要求,现有的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都将迎来重大调整。"中国未来一段时间内,能源发展和能源结构的调整是必然的。调结构是解决“双碳”问题和提高中国经济竞争力的根本手段。能源的生产和消费环节均要走绿色低碳的道路。大力调整能源结构,实现能源低碳转型,压减化石能源,增加清洁能源是措施之一;调节清洁能源供给的地理结构是措施之二,逐渐增加我国清洁能源的比例。”
国务院参事、全国工商联原副主席谢伯阳建议,除了发展绿色能源,对绿色材料的研究和应用也是助力实现双碳目标的路径之一,“双碳目标的实现,有赖于我们建立新兴的绿色产业。除了能源这个重要的关键决定因素之外,材料也是不可缺少的。建议把绿材的发展也放到新兴绿色产业发展的高度来考虑。”
专家们还指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既需要发展绿色能源、绿色材料,也需要建筑、农业、交通等各领域资源利用的升级迭代。生态环境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首席研究员任景明举例说:“一亩地的秸秆相当于1.8升(排量)的汽车行走1170公里排放的温室气体,这也是很大的。如果我们采取适当的技术,与微生物结合起来,使得这种碳得到有效的利用,既固了碳又能增加土壤的有机质。”
此外,与会专家还表示,应对气候变化,加强国际合作非常重要。国务院参事朱光耀表示,近年来,ESG(环境、社会、公司治理)投资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热点,中国也需要积极参与绿色金融标准体系相关规则的制定和调整,增强中国的话语权和影响力。“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有200多个机构制定了600多项与ESG相关的指导规则。新的规则制定现在已经迫在眉睫,而且起步的时间也明确了。中国的态度,我们是始终支持在绿色金融领域(制定可持续发展的标准)。同时,我们也希望中国的发言权,在制定可持续发展标准中得到充分的体现。我们要积极地参与,增加中国的影响力。同时,我们与世界各国密切协调,为共同应对全球气候表现挑战,也为全球治理做出贡献。”
此外,朱光耀还强调,绿色低碳发展要求所有国家共同努力,一些国家搞双重标准有害无益,只有多边合作才符合所有国家的共同利益,“一些反华的政客,利用一些无中生有的手段,恶意(制造)谣言,(暴露了)遏制中国发展的企图,同时也是对全球合作应对气候变化挑战严重的破坏。事实对他们会有非常深刻的教训。只有回到多边合作的轨道,才符合所有国家的利益。”
原标题:专家表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中国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并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