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将说到做到!”不轻易许诺,却要一诺千金——从2020年9月22日的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到2021年1月25日的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议程”,我国多次向国际社会表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习近平总书记从“内促高质量发展、外树负责任形象”的战略高度提出,应对气候变化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负责任大国应尽的国际义务,这不是别人要我做,而是我们自己要做。换言之,走绿色低碳发展之路,关系每一个行业、每一个人。
作为以煤炭为主、化石能源占很大比重的发展中大国,我国要在10年内实现“碳达峰”、40年内实现“碳中和”,任务艰巨。如何兑现承诺?减缓全球气候变化进程,改变能源结构是解决之道。新阶段新征程,新使命新机遇,中国能源清洁低碳转型按下“加速键”。
承诺与行动——
“双碳”目标的提出,树立了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彰显了大国担当;国家电网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引领作用,共同推动能源电力从高碳向低碳、从以化石能源为主向以清洁能源为主转变
“碳中和”,意味着一个以化石能源为主要能源的时代即将结束,一个向非化石能源过渡的时代已经走来:各国将以同一价值观追求共同目标。作为碳排放大国和煤电大国,中国的“碳中和”承诺无疑为提振全球气候行动信心、提升“碳中和”行动影响力作出了表率。
2020年12月16日至18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确定为2021年八大重点任务之一。近10年来,中央政治局组织两次气候变化讲座和集体学习,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三次审议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目标和方案。习近平主席多次参与重大气候外交活动,为《巴黎协定》的达成、签署、生效和实施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登峰”,是实现“碳中和”远景的必经之路,也是我国基于科学论证的国家战略。很多发达国家实现“碳达峰”是一个技术、经济发展的自然过程,而我国是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自我加压、主动作为。在这个目标下,一些行业将被归零、颠覆,一些新的行业、新的商业模式将诞生。这对于一个拥有14亿人口、经济体量巨大的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来说,是一场需要全社会参与的自我革命。
中国为何如此有底气?现在看来,一是功夫做在前,具备减排优势基础;二是眼光更长远,在体系架构方面搭梁立柱。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我们决心坚定、目标远大,但也要看到,“碳达峰、碳中和”不可能轻而易举实现,要付出持续艰苦努力,特别是要跑好能源结构优化这场“马拉松”。其中的关键,就是做好“一减”“一增”:减少煤炭等化石能源消费,增加可再生能源利用。
目前,煤炭仍是保障我国能源供应的基础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超过一半,要在较短时间内大幅降低其占比,需要克服不少困难。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势不可挡。“碳达峰、碳中和”已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的“牛鼻子”,将倒逼能源结构优化,提升城市生态环境。
入夜时分,上海万家灯火。点亮这座国际大都会的能源,有一部分来自上海东海大桥两侧的海上风电场。电从四面八方来,有的来自明媚的光,有的来自温暖的风。现在,我国居民每用10千瓦时电,大约有3千瓦时来自清洁能源。多元化、低碳化、清洁化是能源发展趋势。践行绿色中国,能源是主战场,电力是主力军。我国大力发展的可再生能源、智能电网、新能源汽车等低碳的新产业新技术,符合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方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清洁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达到23.4%,比2012年提高8.9个百分点,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累计装机规模均位居世界首位。我国2019年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降低48.1%。同时,我国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用能,特别是贫困人口用能作为能源发展的优先目标,实施三年行动计划,于2015年年底完成了全部人口都用上电的历史性任务 。
看一看我们的生活:坐车——普通汽车需要燃料,新能源车需要电;吃饭——做饭要用煤炭、燃气,或者用电;手机——不管插电还是充电宝,都离不开电……除直接的化石燃料燃烧,我们的用电大部分来自燃煤电厂,少部分来自风能、太阳能等非化石能源。
电网连接能源生产和消费,在能源清洁低碳转型中发挥着引领作用。如何响应“碳达峰、碳中和”,体现的是政治站位高度;如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展现的是企业责任担当。这对于能源电力央企来说,尤其如此。
一直以来,国家电网有限公司的行动能力都是无与伦比的。作为关系国家能源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公司迅速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组织开展深入研究,并于3月1日发布“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明确6个方面18项重要举措,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全力服务清洁能源发展,加快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
“十三五”时期,公司认真贯彻“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把推进能源转型作为根本任务,有力支撑了绿色低碳发展。截至2020年年底,公司经营区清洁能源发电装机7.1亿千瓦,占比42%;其中风电和太阳能发电装机4.5亿千瓦,占比26%,比2015年提高14个百分点,利用率达到97.1%,减少电煤消耗2.5亿吨、减排二氧化碳4.5亿吨。国家电网已成为世界上新能源等清洁能源发电装机接入规模最大、发展速度最快的电网。
在近期多场活动中,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辛保安都将“碳达峰、碳中和”与能源互联网、特高压、电动汽车充电网络建设等联系起来。这些也一起融入到国家电网“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中。能源互联网依然是“铁打的营盘”。公司提出,要当好引领者、推动者、先行者,建设安全高效、绿色智能、互联互通、共享互济的坚强智能电网,加快电网向能源互联网升级,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作出国网贡献。
挑战与机遇——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国,转型任务艰巨;同时,中国拥有最大的新能源市场,不断降低的新能源发电成本,将助力全球能源清洁转型
全球长期“碳中和”目标导向,将加剧世界范围经济技术革命性变革,重塑大国竞争格局,也将改变国际经济贸易规则和企业发展业态。其中,能源电力行业既是中国实现“碳中和”最关键的影响因素,也是最有能力的践行者。
中国的碳排放与经济结构、能源结构相关。中国的经济结构偏重,第二产业占比39%,远超世界平均水平,高耗能产业占比较高。再看中国的能源结构,化石能源占比达到85%,煤炭占比58%,都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然而,中国达到“碳达峰”、实现“碳中和”目标的时间相比西方国家要短得多。实现目标充满挑战,但同样也充满机遇:这股低碳转型浪潮必将带动万亿元级的新能源产业发展。可以预见,中国的风电、光伏制造业将扮演重要角色。根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预测,未来10年,风电、光伏每年的平均新增装机将不低于7400万千瓦。届时,新能源装机规模将大大超过12亿千瓦的国家承诺。
前景一片乐观,但道路并不平坦。
2020年冬季,中国个别省份出现限制用电情况。在限电最为严重的湖南省,每10千瓦时用电就有5.1千瓦时来自清洁能源,新能源装机容量位居国内前列。清洁能源消费占比的不断提高在带来绿色电力的同时,也增加了电网应对用电高峰的压力。这是能源绿色转型面临的典型困难。
2月中旬,发生在美国得克萨斯州的大面积停电事件更是受到全球关注。近年来,天然气、风电、太阳能等新能源发电成为得州电力的主要来源。一场严重的冬季暴风雪导致得州电力危机,许多新能源发电机组因为极寒天气不得不停机。
如何应对高比例新能源带来的新问题,兼顾能源转型和能源安全,是不可回避的现实挑战。“为实现目标,中国需要推动电网的进一步优化,构建新一代电力系统,以适应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接入。”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孝信表示。
近年来,公司全力推动新能源发展,促进能源供给清洁化, “十三五”期间电网投资约2.4万亿元。如此大手笔地建设坚强智能电网,为保障新能源及时并网和消纳打牢了根基;而突破并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又为公司在“碳达峰、碳中和”领域抢占话语权增加了底气。
目前,公司研发并全面掌握特高压核心技术和全套设备制造能力,实现清洁能源大规模、远距离输送,建成国家风光储输、张北可再生能源柔性直流电网等工程,进一步探索新能源友好接入和综合利用新模式。此外,“新能源云”平台的建设,为新能源消纳分析、电源并网、补贴申报、交易结算等提供了一站式服务。
进入“十四五”,公司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清洁能源转型:到2025年,公司经营区跨省跨区输电能力达到3亿千瓦,输送清洁能源占比达到50%;到2030年,公司经营区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0亿千瓦以上。这个规模在能源企业首屈一指。
“有研究显示,用甘肃到新疆戈壁滩不足70%的面积建光伏电站,效率达到10%就可以支撑全国的能源消耗。”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李灿表示,我国解决西电东输的办法是建设超长的特高压输电线路,未来要探寻储能新模式,增加电网调峰能力,保障电力可靠供应与新能源高效利用。
以分布式低碳能源网络为例,它可以自发自用、寓电于民,与集中式电网互动。如果我国能够发展一大批这样的能源“产销者”,就可以减缓“西电东送”和“北煤南运”的压力。这并非纸上谈兵。过去,河南开封兰考县基本上是以煤电为主的外来电,经过近3年的能源革命试点,目前该县已经以自发自用电为主。
随着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以及储能技术、新能源汽车等技术领域和综合能源服务、智能电网、微网、虚拟电厂等新业态的进一步发展,预计到2025年,我国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中占比将达到20%;电力在终端能源中占比将超30%;非化石电力装机占比达50%,发电量超40%。
机遇来了,下一步就是推动自身业务结构低碳转型。作为能源电力行业的领军企业,公司提出,以更大决心、更强力度、更实举措,通过供给侧结构调整和需求侧响应“双侧”发力,解决“双高”、“双峰”问题,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
近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十四五”开局之年,我国高规格发布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纲领性文件,对各地政府和各行业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能源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础和动力。能源领域的每一小步变革,都会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深刻影响,更关系着全人类生存和发展。很显然,面对挑战与机遇,公司再次站在风口,带头履行社会责任,促进生产方式绿色转型。
市场与应用——
新能源既为上下游产业链升级赋能,也为国内市场大循环提供基础条件;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有助于提高清洁能源替代的经济效益和能源利用效率
“碳中和”不仅仅只是能源的事,它与产业链等方方面面都有关系。比如:一部手机要实现“碳中和”,那么,负责组装的企业要实现“碳中和”,为其提供零部件和原材料的环节也要实现“碳中和”,产业链上的每一个相关方都要实现“碳中和”。全国政协委员、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教授钟茂初表示,这就对产业链形成一个新的标准,而全球在“碳中和”的大背景下,将进行新的国际合作、国际分工,形成新的国际标准。可见,实现“碳中和”,需要经济社会全面转向绿色低碳。
另外,工业生产、建筑、交通等领域也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从国内碳排放来说,电力行业(主要是火电)占41%,交通行业(主要是油品)占28%,建筑和工业大概占31%。“我们要从三个方面降低碳排放、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一是提能效降能耗,尤其是在建筑、交通、工业等领域;二是用非化石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结构中提高非化石能源,特别是可再生能源比例;三是增加碳汇(利用植物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主要是森林碳汇,并努力研发碳捕捉技术。”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能源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杜祥琬建议。
“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交通运输行业的‘碳达峰’时间往往滞后于国家整体‘碳达峰’时间。”交通运输部运输服务司副司长蔡团结坦言,“碳中和”至少推动了4个领域包括能源系统、交通体系、建筑系统和工业的净零排放。其中,交通体系的净零排放是用电动化取代燃油化。
推广新能源汽车被业界认为是兑现减碳承诺的必由之路。“‘碳达峰、碳中和’为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拓展了空间,带来了重要机遇。”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李高指出,汽车行业要加快向低碳、近零碳、零碳深度转型,坚定不移地大力发展电动汽车,并在此过程中,实现我国汽车产业的弯道超车,把电动汽车打造成我国先进制造和低碳制造的亮丽名片。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提出,到2035年,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比超过50%,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达到100万辆,节能汽车全面实现混合动力化。这与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的目标是一致的。如今,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两大产业的兴起,为实现碳减排创造了两大先决条件:上游有了以光电、风电为主的充足的可再生能源,下游有了可以大幅度消纳可再生能源的新能源汽车。
面对新兴市场需求,公司大力实施电能替代,建成覆盖176个城市的高速公路快速充电网络,搭建全球规模最大的智慧车联网平台,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促进终端能源消费电气化。“新能源汽车的规模化应用,必须与化石能源脱钩,把汽车电动化放在绿色能源基础之上。”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理事长陈清泰指出,未来的汽车将是能源互联网体系中的一个单元,是存储和消纳可再生能源的重要载体。当电网接近高峰时放电,进入低谷时充电,电动汽车将与可再生能源组成最佳搭配。
1月27日,在北京市长安链生态联盟工作推进会上,辛保安董事长出席会议并发布涵盖碳资产交易、清洁能源消纳、北京冬奥会绿电溯源的“区块链+碳交易”生态网络场景。近年来,公司打造了能源数字经济平台,全面接入煤、油、气、电等能源数据,汇聚能源全产业链信息,支持碳资产管理、碳交易、绿证交易、绿色金融等新业务,推动能源领域数字经济发展,服务国家智慧能源体系构建。
应用碳交易市场机制控制交通、电力、钢铁等行业减排是大势所趋。2011年以来,中国已经在北京、天津、上海、湖北等7个省市开展了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共覆盖20余个行业近3000家重点排放单位,累计配额成交量约为4.3亿吨二氧化碳当量,累计成交额近100亿元人民币,为全国碳市场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相对于行政手段,碳排放权交易具有减排成本较低、能够为企业减排提供灵活选择等优势。
为进一步明确工作方向,国家发改委提出6个重点来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一是大力调整能源结构,二是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转型,三是着力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四是加速低碳技术研发推广,五是健全低碳发展体制机制,六是努力增加生态碳汇。由此可见,工业、交通、建筑等重点领域低碳行动将持续深化,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将成为共识。中国也将更加积极地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继续为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今天的庄严承诺,便是我们的光明未来。“碳达峰、碳中和”为我国能源发展描绘出了清晰的蓝图,也安排了更加务实的举措。从中长期来看,全电能社会的建设将成为实现“碳中和”的最优方案,而公司领衔的能源电力央企“碳中和”行动已经拉开大幕,在建设绿色中国和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新时代的中国能源发展,我们绝不是说说而已!
原标题:国家电网公司:能源转型再绘新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