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过国忠 通讯员 陈 青
如何捕捉住“碳达峰、碳中和”战略中蕴含的重大机遇,加速集聚创新资源,推动储能先进技术与新能源产业融合发展,建好长三角储能及相关产业领域的创新高地?
江苏省中关村高新区(以下简称高新区)先人一步,快人一拍。日前,长三角物理研究中心新园区在高新区正式启用。
这是由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与地方合作共建的一个技术转化与交流合作载体,未来也将成为开展国际科技交流、科教融合、科学普及活动的重要平台。
“我们通过创新合作体制机制,建立这个新型技术转化联合体,旨在通过发挥地方和院所的优势,以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前沿技术研发为目标,致力于解决华东地区企业在能源、信息、尖端仪器与智能装备等相关领域的关键技术需求。”高新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说。
院地共建技术转化联合体
“我们所始终致力于开拓物质科学研究领域,始终坚持长远发展的目标,积极开拓新学科、新方向,推动我国物理学科与国际同行并跑、领跑,保持国际话语权。”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所长方忠说,在清洁能源领域,陈立泉院士带领团队,经过几十年的积累,取得了很多原创性成果,持续突破关键技术。
科技日报记者了解到,为了加快创新成果转化落地,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发展,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与高新区决定通过资源整合,发挥各自优势,转变合作机制,创新产业融合模式,双方共建长三角物理研究中心。
目前,该中心设有清洁能源研发中心、尖端装备研发中心、前沿技术研发中心、天目湖国际学术交流中心和吴凡科学家工作室,聚集了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杨国祯,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陈立泉等顶尖科学家和一批相关领域的高层次创新人才,在战略上全面实现了相互支撑,正在围绕凝聚态物理重大科技前沿问题,瞄准未来信息技术、能源技术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器件的发展方向,加快研发一批相关领域关键生产技术设备。
在方忠看来,院地合作能够走深走实,离不开前期合作的基础与产业条件。
之前,院地双方就在高新区合作成立溧阳天目先导电池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天目湖先进储能技术研究院、江苏卫蓝新能源电池有限公司等创新型企业。
高新区围绕创新链、产业链,大力实施“双招双引”,成功引进宁德时代新能源、上汽等一批龙头企业和重大项目,形成了产业集群先发优势。
“我们研究院由陈立泉院士出任名誉院长,总投资5亿元,致力于打造从‘原始创新’‘技术培育’‘工程放大’‘产业孵化’的全链条发展模式。”天目湖先进储能技术研究院院长李泓说。
“下一步,我们将积极捕捉‘碳达峰、碳中和’战略中的重大机遇,全力推动长三角物理研究中心的建设与发展,充分发挥资源汇集、互联互通的优势,把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雄厚的新能源创新链与溧阳扎实的储能产业链结合起来,推动前沿科技成果转化,寻求更高的能源利用效率,打造区域性的储能电动示范样板。”溧阳市委书记徐华勤表示。
让创新载体产生“强磁场”效应
在杨国祯院士看来,高新区的产业基础和科技人才政策,以及独特的优美生态环境,都有利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今后,双方技术、资本和产业的结合,将有效推动储能及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地方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的科技人才支撑。
高新区科技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自2018年长三角物理研究中心成立以来,5位院士、11位研究员领衔的研发制造团队常驻溧阳,不仅瞄准世界前沿,不断培养了业内一批领军型企业,更是发挥出了创新载体的“强磁场”效应,先后吸引北京中关村、上海交通大学、东南大学、重庆大学等一批重点研发平台纷至沓来,为高新区打造长三角规模最大、高水平的动力电池生产研发基地,注入了强劲的动力和活力。
方忠介绍,此次投入使用的长三角物理研究中心新园区建筑面积约6万平方米,正在着力打造成为集科研中心、国际物理科学会议中心、物理科学综合实践教育基地为一体的科创中心。
值得一提的是,如今的长三角物理研究中心,不但成为引领行业发展的创新中心,同样也成为国际化的研学中心,吸引了国内外科研机构和专家团队,前来交流与合作。
北京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18所高校,共同在高新区联建“双创实践基地”。
在高新区领导看来,这些科研院所、高校、企业集聚溧阳,这对于今后开展尖端技术研究与成果孵化,集聚科技人才和提升产业实力等,都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原标题:地方产业链对接院所创新链这个园区携手中科院建储能产业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