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新冠疫肺炎情席卷全球后,打乱了全球经济运行和循环体系,尤其在化工市场,物流、人流、供应链和产业链均遭到了巨大冲击。
在4月7日由大商所举行的“2021中国化工产业(衍生品)大会”上,多位与会专家表示,受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国际贸易摩擦加剧等多方因素影响,全球能源化工产业链风险管理的需求进一步强烈,从而推动中国能源化工衍生品市场结构和合约持续改善,避险功能有效发挥,能源化工类衍生品整体呈现出“多点开花”的新局面,在产业企业积极参与下,场内和场外市场分外“飘香”。
风险管理需求提升
场内市场扩容增效
“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是最大的黑天鹅事件,原油暴跌到负值,口罩、防护服原料价格暴涨暴跌,大宗能源化工商品市场价格出现了惊心动魄的剧烈波动。”多位与会专家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在这样的特殊背景下,化工企业积极寻求差异化发展,通过利用期货工具有效提高了风险管理能力和综合竞争力。
“受疫情、原油大幅波动等因素影响,市场避险需求增加,塑料板块增幅最明显,带动去年大商所能源化工市场规模增长。”大商所工业品事业部总监王淑梅表示,在防疫复工的特殊背景下,去年大商所PVC、PP等多数能化品种日均成交、持仓量均同比提升,同时市场结构持续优化,主要能化品种法人日均持仓占比均超过55%。近年来,我国能源化工衍生品市场快速发展,服务能源化工行业的衍生产品工具日渐丰富,目前已上市了15个期货品种。
在此期间,大商所能源化工期货市场功能有效发挥,期现价格相关性不断提高。除了刚上市的LPG期货外,去年其他能源化工品种的期现价格相关性均保持在90%以上,各品种套期保值效率也常年保持在较高水平。
大商所场外市场部副总监刘宇光向记者介绍了场外市场化工品种圈的建设进展,以及下一步部署规划。他说,目前已有43家产业链企业或期货风险管理子公司成为场外会员,为借助行业龙头企业优势,探索丰富场外交易品种、工具和价格信息,拓展大宗商品生态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计划引入第三方平台,推动信息互换、交易互通等领域的合作。
在协助实体企业促进期现货市场深度融合的过程中,大商所还同银行、实体企业共同搭建平台,借助相关区块链技术为非标仓单融资提供了服务。目前,正在积极推动相关业务在非标仓单质押融资等场景进行试点。
衍生品功能凸显
场内场外实现协同发展
对于未来如何发展化工场内和场外衍生品市场、促进场内场外协同发展,大商所正在积极部署谋划。例如在场内市场,大商所相关人士告诉记者,将持续提升能源化工期货市场运行质量,具体措施包括:一是做大品种,结合市场新变化,扩展交割区域,并优化区域升贴水设置,持续扩大可交割品牌和免检品牌,为更多客户参与交割提供便利。二是做大持仓,积极吸引产业客户尤其是龙头企业参与,通过增设厂库等方式提升产业客户交割便利性。三是持续改善合约连续性、优化合约制度,如研究统一各相关品种最小变动价位、优化交割品牌申请流程等。
大商所还将积极推动乙二醇、LLDPE、PVC、PP等能化品种对外开放,通过吸引境外产业、投资者直接参与期货市场,进一步改善期货市场结构,提高我国能源化工期货在国际贸易中的价格影响力。
大商所相关人士表示,在建设场外市场的同时,在化工品种生态圈建设上将继续“多点发力”,包括继续开展会员招募工作,扩大会员范围,开展培训、交流活动,与有意向的场外会员进行融资、拓展平台服务、场内外协同等业务试点,共同探索发展新模式。在交易中心建设上,研究增加更多能源化工品种开通相关场外业务,加快上线场外期权业务,与商品互换业务整合。在价格信息中心建设上,与场外会员研究现货报价机制,实现LLDPE、PP、PVC等代表性品种多维度价格信息集中展示;与第三方平台、专业信息机构、仓库等开展化工品价格信息合作。
原标题:能源化工衍生品“多点开花” 场内场外协同发展效应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