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关注微信
知识库 培训 招聘 项目 政策 | 推荐供应商 企业培训证书 | 系统集成/安装 光伏组件/发电板 光伏逆变器 光伏支架 光伏应用产品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市场 » 正文
 
储能建设要避免各自为政
日期:2021-04-21   [复制链接]
责任编辑:yutianyang_tsj 打印收藏评论(0)[订阅到邮箱]
“增量新能源项目全部配置储能设施,配置比例不低于5%”“新建新能源项目储能容量原则上不低于新能源项目装机量的10%”……近期多地相继出台的强制政策,让“新能源配储”成了能源电力领域的舆论热点。这表明业界已形成共识,储能在服务新能源消纳的过程中能够发挥作用。但强制配备、“一刀切”,就能让储能充分发挥优势、体现自身价值吗?

事实上,去年湖南、青海等地已出台过此类措施,但一路实践下来,结果并不理想,政策搁浅者有之,废除者也有之。在此背景下,新一轮的强制配储,究竟能收获多少实效,仍需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储能是位多面手,可以建在发电侧或电网侧,也可以建在用户侧。尤其是电化学储能,不像抽水蓄能那样对地质条件要求苛刻,它可以小规模、分散式建设,能够布局于电力系统的各个环节。但在与电力系统融合的过程中,储能曾在电源侧出现过利用率不高、产能搁置等问题,远未物尽其用。

另外,储能还存在“叫好不叫座”的问题。例如,在电网侧,抽水蓄能电站的“十三五”规划目标为装机达到4000万千瓦、开工规模6000万千瓦。但截至2020年底,二者实际规模均在3000万千瓦左右,任务实际完成量大打折扣。期间,电化学储能虽然增速较高,但截至2020年底其装机规模也仅为300万千瓦左右,如此小的体量对实现新能源电力上网,保持电网高效安全运行来说可谓杯水车薪,难担重任。

储能被视为可再生能源真正实现大发展前的“最后一公里”,大规模建设储能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不言而喻。这样一个深受重视和认可的产业,为何一直难以打开局面?作为建设投资主力的电网企业,又为何一度叫停抽水蓄能项目的投资?核心原因在于,现有电价机制根本无法保证投资者获得合理收益,企业当然不愿意做这种亏本买卖。

但问题不仅仅出在价格机制。由于缺乏宏观统筹规划,全国各地都有“各自为政”的冲动,在制定出台相关政策时,只顾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这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做法,让储能产业面临严重的管理碎片化问题。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储能行业之所以出现“一刀切强制电源侧配建储能”“建成半年却从来没真正用过”等怪象,根源就在于行业整体发展散乱无序,缺乏科学规划和系统管理。

因此,储能产业发展不能就储能论储能,而是需要从安全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多维角度综合考量。应在提高电力系统安全可靠性的前提下,以能耗最低、投资最优、可再生能源充分消纳等为目标,统筹不同技术类型和应用需求,测算各地区合理的储能建设时序与规模,滚动规划区域电网储能容量,引导储能在发挥其应有价值的同时,获得合理收益。最终实现“多赢”的局面。

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在“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的要求下,能源电力行业对于大规模建设储能需求,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强烈。值此关键时刻,能源主管部门需主动作为,从全局性、系统性角度,统筹规划部署储能建设。唯有如此,储能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为今后海量新能源电力的消纳保驾护航。

原标题:储能建设要避免各自为政
 
相关阅读: 碳达峰 碳中和 储能产业
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阳光工匠光伏网】官方微信
投稿热线:0519-69813790 ;投稿邮箱:edit@www.whereislife.com ;
投稿QQ:76093886 ;投稿微信:yggj2007
来源:中国能源报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图文新闻
 
热点新闻
 
 
论坛热帖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会员服务 | 企业名录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苏ICP备080056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