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党中央提出“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的战略定位以来,能源电力行业围绕内涵定义、形态特征、技术路径等方面进行了广泛而又深入的探讨,回答了“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干”的问题,基本形成了普遍共识。在热烈讨论之余进行“冷思考”,回答好“不是什么”,更有助于我国在推进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过程中避免陷入认识误区,贻误碳达峰“关键期”“窗口期”的有利时机。
一、“以新能源为主体”不是以实现“新能源电力电量的主体地位”为简单目标
以新能源为主体,不是为了单纯地增加装机数量、扩大装机规模。我国已经设定了2030年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12亿千瓦以上的目标,在平均每年七千万千瓦甚至更高的风电、光伏装机增长目标下,产业链的供应能力将受到挑战。2020年风电“抢装潮”期间,风机供应跟不上,不少非风电部件供应商入场,产品质量鱼目混珠,带来了运行安全隐患。后疫情时代,为拉动经济增长,地方政府可能寄希望于新能源产业,届时快审批、抢规模、占份额等现象有可能再次上演,造成项目布局存在盲目性甚至无序发展,发电规模远超规划,电网无法消纳,造成资源浪费。
以新能源为主体,不是与煤电“你死我活”的零和博弈。主体地位的更新换代,不是简单的此消彼长或替代竞争,而是一项“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性工程。新能源在装机和电量份额上超越煤电是大势所趋,但“让位”并不意味着“被取代”,煤电在未来一段时间仍然发挥着电力供应“压舱石”的作用。德国能源转型最关键的举措是采用了循序渐进的方式发展可再生能源,提高化石能源的使用效率,利用气电、煤电为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电力提供调峰电源,此举可行性高且成本较低。贸然退出煤电、“革煤电的命”,不符合我国当前的发展阶段,将对我国能源安全造成严重影响。
以新能源为主体,不是否认其他清洁能源的地位。多元化发展清洁能源的策略不应该改变,核电、常规水电、抽水蓄能电源等仍然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保障电力供应、促进新能源消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核电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必需的战略性资源,是促进核工业发展的主要手段和实施载体,是保障国家安全的现实需要。常规水电在能源转型中发挥着基石作用,未来的功能定位将由电量供应为主逐渐变为清洁电量和容量双支撑。抽水蓄能是目前技术最为成熟的大规模储能方式,是重要的灵活性电源,可有效保障高比例新能源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和提升新能源利用水平。
以新能源为主体,不是只享受主体的地位不承担主体的责任。煤电、气电之所以在较长时间内担任世界各国的绝对主力电源,除了资源禀赋的因素外,技术可靠、成本低廉也是其重要优势。从这两方面看,目前新能源还难堪大任。多年来我国新能源的繁荣发展,得益于国家的政策扶持和财政补贴,虽然技术不断进步,成本不断下降,已基本实现平价上网,但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平价”,也仍未解决波动性问题。煤电等基础性电源为了保障电力系统安全稳定,扮演了“绿叶”的角色,为能源转型看似“免费的午餐”买了单。主体就要承担起主体的责任,只有扔掉“国家补贴”这根拐杖,从技术、经济、安全方面都“挑起大梁”,才配得上叫“主体能源”。
二、“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不能以“构建新型电网”为单一内容
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不能靠某个领域的“单打独斗”取得整体的成功。电力系统是由发输配变各个环节、源网荷储各个领域、技术体制各个层面相互耦合、紧密交织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不是某个环节的“单兵突进”,新能源发展的太快,电网跟不上会导致“有电送不出”,设备产能大量积压,产量大起大落。反之会导致“有网送不满”,造成通道闲置资源浪费。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不能畸轻畸重、顾此失彼,电力工业长期形成的“重发轻供不管用”格局,导致用户侧电力消费存在着极大的结构性、粗放性、习惯性、非专业性浪费,用电侧电力技术装备水平和管理水平远远落后电力供应侧,终端电能利用效率亟待提升。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要以全局观和系统思维谋划,要“十个指头弹钢琴”,使各个环节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不能以旧的惯性思维考虑新形势新问题。2019年国网经营区六大区域电网95%以上最大负荷持续时间普遍低于60小时,对应用电量不足全年用电量的0.5%。如果继续沿用不断加大电网和电源投入的传统方式满足非常态的尖峰负荷需求,会造成大量的社会资源浪费,经济性差。挖掘负荷侧和储能系统的调节潜力,推动源网荷储协同发展,实现多方面灵活性资源参与电力系统调节,提高新能源消纳能力和电力供需平衡水平,有利于提高电网投资效益,实现电力系统安全稳定、经济高效运行,降低能源转型的综合成本。
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不能以旧的安全观应对新的安全挑战。电力设备网络化、数字化特征愈发明显,电力安全风险将更多体现在金融、技术等非传统安全方面。2015年末,乌克兰电网发生世界首例因遭受黑客网络攻击而造成的大规模停电事故。近年来,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天气灾害发生日益频繁,今年日本、法国、美国等多个国家都先后遭遇冬季寒潮的极端天气影响,导致电网濒临瘫痪,电力价格爆涨,引发民生问题。这些事件警醒着我们,在应对新时期的电力系统安全问题中,要树立新的安全观,不仅要以新技术手段应对非传统安全,还要统筹考虑经济安全、社会安全。
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不能以旧体制的思维模式设计新型电力体制。电力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新体制,但每一次改革都会涉及利益关系的再调整,都会产生新的失败者和新的成功者,旧体制不可能自然消失,自觉退出。部分地方改革避重就轻、畏手畏脚,存在“等一等”“看一看”“缓一缓”的思想。电力交易存在省间壁垒,一些地方严格控制省外购电量和行政干预省间交易价格,降低了市场有效性,阻碍了市场资源在更大范围的优化配置。现行优先发用电制度形成了电力市场的双轨制结构,引发的不平衡资金已严重影响电力市场建设。构建新型电力系统,需要通过改革破除旧体制机制的束缚,建立符合新型电力系统运行的配套机制和市场模式。
原标题: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4个“不是”与4个“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