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技术装备是国之重器,事关综合国力和国家安全。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之下,能源装备行业还有哪些提升空间?随着电气化进程加速,能源技术装备如何满足转型要求?新形势之下,行业又迎来哪些机遇和挑战?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全国政协常委、哈电集团董事长斯泽夫。
中国能源报:面对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装备制造行业如何贡献力量?
斯泽夫:解决碳排放问题,基础就是从技术装备入手。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推动能源转型,倒逼技术、装备更新迭代。反过来,技术装备的进步,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转型步伐的快慢、能源结构的变化。
以火电为例,如果技术装备不到位,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运行就无从谈起。在火电领域,我们的自主研发、设计与制造能力均处于世界一流水平,但目前,我国火电行业碳排放仍占到全球排放的30%左右,这意味着还有提升空间。如何以更高技术含量的先进装备来推动减排,正是装备企业面临的新课题。
在新能源领域,未来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这么大规模的装机量,背后是对设备可靠性、安全性的考验。无论是化石能源,还是可再生能源,技术装备进步都永无止境,需要企业不断突破、筑牢基础。
中国能源报:受此影响,行业自身如何转型升级?
斯泽夫:以哈电为例,过去我们更注重电源点建设,即生产端的装备制造。随着能源转型进程加速,电力消费发生诸多变化,我们越来越关注用电端设备。比如,新能源汽车产业成长迅速,电池、电驱、电控“三电”就是新的研究领域。今后,用电端的设备需求越来越多,围绕清洁低碳进行研究,对于电力装备企业而言是一大方向。
再如,以风、光为主的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发展,为解决不稳定性问题,储能系统亟待跟上。与之相配套的储能设备研发,也是值得关注和投资的方向。换句话说,行业发展提出新要求,下游出题、我们来答。同时,我们的研发成果也在引导市场、推动转型,二者相辅相成。
中国能源报:减排赋予行业新要求,如何进一步补齐现有短板?
斯泽夫:我认为,短板在于,一是创新能力不足,进而导致创新成果不够多;二是管理水平有待提升,产品品质不稳定,品牌影响力有限。比如,有些元器件十分重要,但市场需求量并不大,企业花费大量投入和精力研发生产,做出来很可能连成本都收不回来。国内企业积极性不高,用户只能从海外市场购买。
对此,建议重视产业链之间的联合创新。装备企业要根据用户需求,把精力放在制造端;下游企业把重心放在应用端,即如何让设备用得更好。双方各自发挥优势,共同将设备性能做到最优。同时,呼吁国家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比如产业链某一环节、某些部件的需求较小,但很专业、很重要。要想实现自主化,还需国家层面支持研发,解决企业的后顾之忧。
中国能源报:在减排过程中,还有哪些值得预警的问题?
斯泽夫:不可否认,可再生能源将在“十四五”期间迎来广阔市场,但同时,新能源电力系统稳定性和波动性问题尚未解决。能否充足稳定持久进行电力供应,是保障能源安全的关键。
目前,各地纷纷响应减排号召,推出新能源发展计划。其中,不乏一些“积极者”,不顾本地资源禀赋及电力供应实际,一味追求提前达峰。需要提醒的是,在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的同时,必须保障能源安全。特别在北方极寒地区,风能、太阳能、天然气等产业比重过大,存在一定的能源安全风险。建议以电力安全为核心,在保障电力供应的情况下,有序替代传统火电。
同时,科学处理地区差别问题。我国能源资源分布,呈现出资源富集区与电力消纳集中区不匹配的特点,“三北”等地区资源富集但用电量小,中东部地区资源不集中但用电量大。针对不同地区,建议采取不同政策,特别是电力需求量大的地区,短期内需保证一定的传统化石能源比例,全力保障能源安全,并通过建设清洁高效燃煤机组和实施在役机组延寿等方式,最大限度控制碳排放。
原标题:以电力安全为核心推进碳减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