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关于硅片尺寸话题的争论愈演愈烈,忍不住想谈点个人思考,供大家参考。
我在光伏行业十几年,见证了这个行业的起起落落,行业发展的核心是“围绕度电成本降低的技术创新”,任何不能实现这个以目标的创新,都不会给行业及企业带来长期价值,都属于跑偏。
1、认可大尺寸硅片的价值,但跟半导体逻辑不同
硅片尺寸对下游的价值方面,光伏与半导体的逻辑大相径庭。
在半导体芯片中,抛光片的成本占比相对不大,新厂商样品验证至少得过两三年的门槛,质量远远是第一位的,大尺寸价值是在保障下游质量及降低设备折旧上;
光伏组件,BOM成本是第一位的,真正降低BOM成本的是转换效率,而非硅片尺寸,硅片面积增大所带来设备折旧价值远远不能和半导体行业比。不断实现更高转换效率,才是真正的技术进步!
2、任性的硅片尺寸,困扰全产业链
硅片变大主要出发点是功率提高,但潘多拉魔盒也被打开了!
硅片尺寸开始放飞自我了,156.75,158,158.75,157.4,161,161.5,166、182、210....
组件面积一增再增,为了创新而创新,以组件功率混淆视听,以突破整百的功率为技术里程碑,技术人员虽然求真,但被市场带得有苦不能言,被竞争压得一味透支可靠性风险,各种参数可靠性的余量基本被消耗殆尽,风险,只能就给下游了。
2020年SNEC有厂商展示1000瓦组件,大家都知道这是画了一幅讽刺漫画,今年SNEC需要1500瓦讽刺一下么,要的话很容易。
站在超大组件下面,似乎眼望着姚明!大家还在讨论大不大、重不重的问题,你背一下试试?超大组件面积大幅增加,大风、冰雹、大雪等只要一次极端天气,就可能酿成灾难,是否该认真对待?理性思考,标准化,对产业链才是真正福音。
3、回到“提高组件效率”的初心!
产品真正的价值,在于是否真的从客户出发,给电站提高投资收益,同时保障长期可靠性。没有长期可靠性保障,以技术创新的名义透支可靠性,做出来的东西还赶不上37年的兰州老电站。
估计媒体朋友和业界朋友早已经厌烦了夸大其词、乌烟瘴气的口水战。皇帝新装,早晚会被揭露。
回归到光伏技术的本质——推动组件转换效率的提高,推动系统发电能力的提升,这是过去十五年技术主线。假设系统3.5元/W ,发电量每提高1个百分点,就是每瓦3.5分的价值,远比口水战更加有价值。
光伏还有供应链的生态问题尚未破解,断炊悬在头上,系统成本反弹终会引发终端的“用脚投票”,“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目前产业链价格居高不下的情况下,任何尺寸的算法都有点毛毛雨了。
光伏还有长远的事情要做,如何扩大应用场景,实现多能互补,助力碳中和。
是时候,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了。
原标题:让组件技术回归初心:标准化、高效化、高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