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国南部得克萨斯州遭遇极寒风暴,超过500万用户断电,接连数日陷入供电瘫痪、难以取暖的窘境。
作为能源大国,美国此次遭遇的供电危机暴露出诸多国家可能存在的共性问题,其电力系统长期存在设备老化、应急预案不足、缺乏统一调度等情况,关于能源系统可靠性的讨论也再次引发全球多国关注。
发电侧配置电储能就够了吗
有评论称,美国此次供电危机的发生主要要归因于电力结构的问题,近年来,全球包括中国在内的发生的多起大范围停电、电荒等事故,都与新能源接入直接相关。由于风电和光伏发电受制于自然环境,极端天气到来,高比例新能源短时出力下降,系统备用容量不足,引发电力供应短缺。
当前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新能源发电唱起了主角,大规模、高比例新能源接入与电网安全稳定运行之间的“矛盾”,已成为共性问题。
为确保能源供应的安全稳定,对电网系统进行转型升级势在必行,一些能源公司正在研究最佳的解决方案,以最廉价高效的方式提供可靠且灵活的电力,其中关于新能源配置储能的呼声再次高涨。
日前,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发布《关于2021年风电、光伏发电开发建设有关事项的通知(征求意见稿)》明确,2021年,风电、光伏发电发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达到11%左右。鼓励新能源企业创新发展模式,建设一批离网型新能源发电项目,推进“光伏+光热”、光伏治沙、新能源实验实证平台、“新能源+储能”、新能源与氢能融合利用等示范工程,进一步探索新模式新业态。
高比例的新能源需要储能支撑,事实上,随着新能源装机快速增长,我国各地政府已经开始陆续出台政策,到2020年底,已经有17个省份出台了要求新能源配储能的政策。然而目前不少新能源企业认为,现在配储能除了增加成本,储能的价值并没有体现出来。配了之后,电网不一定会调用,调用了能不能回收投资成本也是未知。理应火热的电储能市场尚未迎来期待中的高潮。
用户侧配套储热也至关重要
据美国社交媒体的消息,得州大面积断电迫使多地居民通过烧柴取暖,甚至出现了极度严寒导致的伤亡事件以及室内一氧化碳中毒等意外事故。
在多数情况下,用户侧终端用能的主要形式并不是电,而是热。根据相关统计,在整体能源终端消费形式中大概有50%以上以热能形式消耗,在供电危机下,居民供暖,工商业用热的问题亟需解决。除发电侧储能外,用户侧亦需要加强部署。
以美国为例,2017年,飓风玛利亚入侵美国属地波多黎各,灾损严重,自此以后,岛上部署了多个旨在提高电力供应稳定性的项目,以实现能源自给自足和可持续发展。
据外媒报道,近日,总部位于休斯顿的Viking Cold Solutions公司利用其热能存储技术,最新完成了一个冷库项目的一期改造工程,该项目于就位于波多黎各的一座百事可乐工厂。项目耗资1000万美元,旨在为当地提供能够抵御飓风的冷藏空间,即使在停电的情况下,其储热技术依旧可以正常控制建筑内温度。
Viking Cold Solutions创始人表示,储热技术可以降低能源消耗,减少碳排放,有效提高电力灵活性,降低电力成本。上述项目建筑仍与一个大型柴油发电机相连,以提供备用电力,但在长期的电网中断或断电期间,储热技术提供了内置的温度恢复能力,在断电数天的情况下也可以保护食物。
2020年底的采暖季,我国南方多地也因为极寒天气等原因拉闸限电,严重影响居民采暖。彼时亦有专家呼吁,充分推动储能技术的发展落地,尤其是负荷侧的储能发展,通过峰谷电价机制对储热发展予以支持。
在供电危机多发的当下,不只是发电侧的储能,用户侧的储热亦需要加快部署。
原标题: 供电危机多发 单靠配置电储能就够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