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观点认为,硅料的短缺限制了硅片企业产能的释放,将出现的是结构性产能过剩,不会是整个产业链的产能过剩。另外,产能适度过剩也有助于光伏全产业链价格的下降,驱动技术进步。
2021年第一季度还未结束,光伏产能过剩隐忧已经加剧。继2020年超2000亿元的产能扩张后,今年以来,企业扩产声音此起彼伏。据记者不完全统计,1-2月,光伏新增投资约390亿元,产能的大肆扩张带动了企业竞争持续升温,行业产能过剩风险正在凸显。
产能过剩未必是坏事
“从硅料、硅片、电池片、组件,到逆变器、玻璃等辅材,光伏产能全面扩张,产能过剩迹象再次显现。”一位光伏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由于光伏企业大规模扩产,十年前的产能过剩危机很可能重演。
不过,光伏大厂似乎并不为此担忧。在他们看来,对于技术飞速迭代的光伏行业来说,产能过剩本身就是倒逼企业不断升级技术、降低制造成本的一种源动力。中环股份相关人士在谈到产能时表示:“210硅片市场供不应求,并不存在产能过剩的忧虑。”
隆基股份企业代表也表示,“整个光伏市场的需求是160-170GW左右,而供给达200GW,单从数字来看的确是过剩的。但由于硅料的短缺,限制了硅片企业产能的释放,将出现的是结构性产能过剩,不会是整个产业链的产能过剩。”
在近日举行的“光伏行业2020年发展回顾与2021年形势展望研讨会”上,贺利氏光伏分析师表示,今年的产能过剩未必是坏事,这将有助于光伏全产业链价格的下降。“以太阳能电池片的售价为例,从2021年3月光伏装机淡季开始,会持续降价至2021年第三季度,价格下降幅度达27%-36%。产能过剩有利于降低光伏产业的制造成本。”
“在碳中和目标带动下,我国光伏制造业产能将不断扩大,产业链供应链不断优化,国际优势将不断增强,同时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产业集群效应更加明显,带动技术加速升级。”上述分析师认为,产能适度过剩有助于提升光伏产业技术迭代速度。
技术迭代驱动行业进入“大”时代
当前,光伏龙头企业通过扩产维持行业话语权、市场地位和规模效应;二三线企业试图通过扩产分羹行业高增长所带来的红利,顺便分摊生产成本,避免被价格战拖垮。因此,在业内人士看来,在当前时间点上扩产,是企业谋生的必然选择。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秘书长王勃华指出,今年,我国光伏市场将在碳中和目标指引下进入快速发展新阶段。“2020年国内光伏装机48.2GW,远超行业预期,2021年新增装机量将达55-65GW;与此同时,大尺寸高功率产品将进入快速放量阶段,210+182大尺寸硅片占比加速提升,过去盛行的158.75尺寸的光伏硅片市场占比将下降至5%左右;500W、600W高功率产品会快速进入市场,光伏真正步入‘大’时代。”
透过产能过剩隐忧来看我国光伏企业今年的发展态势,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副秘书长刘译阳认为,还是需要将技术进步作为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技术进步是行业未来持续降本的保障。近年来,我国光伏技术发展迅速,如单晶PERC电池得到大规模应用,大尺寸硅片的应用,双面、半片、MBB、叠瓦等组件技术快速发展等,极大地推动了全行业成本下降、效率提高。”
“另外,企业还应加强高效电池和高功率组件产品研发,推动先进电池技术、跟踪系统、AI智能运维等解决方案的应用,促进行业成本不断下降、企业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刘译阳补充道。
“解锁”更多应用场景
从光伏产业的形态来看,未来光伏的应用场景十分丰富,可以形成多种模式并存的发展途径。根据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发布的《中国可再生能源展望研究》,仅考虑建筑、铁路、高速公路、水面、农业设施等,光伏的应用潜力超过8亿千瓦,如果再加上其他应用的话,潜力会超过10亿千瓦。
刘译阳认为,光伏发电成本的降低可以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光伏+”的模式将带来更多的应用可能,“光伏+工业”“光伏+建筑”“光伏+交通”“光伏+通信”“光伏+农业”等应用也将进一步拓展光伏市场空间,实现生产端和应用端的双赢。
针对今年光伏行业如何融合发展,浙江正泰新能源开发有限公司总裁陆川认为,我国已经走在了“光伏+农业”的前列,有望通过农光互补设施正常补偿机制的兑现促进行业更优发展。
“‘光伏+海/渔’的方式适用于我国东南海岸,有利于解决东部土地紧张问题;‘光伏+储能’‘光伏+风电’‘光伏+制氢’等均为我国光伏应用新模式作出了贡献;户用光伏的智能化应用、‘光伏+基站’的互补应用、‘光伏+交通’实现绿电出行等跨界创新应用模式也应逐步推广,实现全社会层面的绿电应用。”陆川认为,“纵横捭阖”才会拓宽光伏的发展之路。
原标题:光伏产能过剩隐忧浮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