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五年来,在《关于促进储能技术与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引导下,我国储能发展进入了快车道。2020年,储能应用场景重点从电网侧转向可再生能源并网,截至年底,全国已有17个省市出台了可再生能源配置储能的相关文件。
我国储能产业发展目前已经走向了商业化初期发展的新阶段,但由于缺乏实质性的鼓励政策导致储能成本依旧无法疏导,外加安规、标准等考核措施的缺失,储能纯粹沦为新能源企业并网的工具,价格战愈演愈烈,市场不断上演“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安全警钟再度敲响,产业走上正轨需要多方合力。
在“十四五”时期,有必要充分考虑国民经济发展下的储能发展需求,提升储能在我国能源结构调整过程中的战略地位,展现储能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回顾2020,展望“十四五”储能产业化发展,政策和市场机制成为推动储能全面商业化和规模化应用的关键。
科技司成立能效与储能处产业发展进入新阶段
国家能源局科技司成立了能效与储能处,这意味着我国储能产业与风电、光伏产业类似,在国家层面有了处级管理部门。一般来说,处级部门为中国行政管理工作的骨干和中坚,直接影响产业政策的上传下达,标志着产业发展迈入新的阶段。
从2017年国家五部委联合出台的“指导意见”可以看出,十三五“储能由研发示范向商业化初期过渡;”十四五储能由商业化初期向规模化发展转变。
加强统筹,深化电力市场机制,优化调度运行机制,创新技术标准体系,开展区域试点、探索储能发展新模式等正是储能进入大规模商业化必须突破的几个关口,也是国家能源局和市场关切的重点所在。
筑牢人才发展基底提升储能战略发展意义
教育部、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制定印发《储能技术专业学科发展行动计划(2020—2024年)》,通知指出储能产业和储能技术作为新能源发展的核心支撑,进一步明确了储能技术将在我国未来能源体系中扮演的角色。
《行动计划》拟经过5年左右努力,增设若干储能技术本科专业、二级学科和交叉学科,推动建设若干储能技术学院(研究院),建设一批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推动储能技术关键环节研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形成一批重点技术规范和标准,有效推动能源革命和能源互联网发展。
西安交大、华北电力大学等院校已增设储能学科;《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也将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建设纳入其中,在关键领域核心技术环节实施人才自主培养专项。一系列政策出台靶向产业发展基底,须通过学科体系建设和专业人才培养筑牢产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