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关注微信
知识库 培训 招聘 项目 政策 | 推荐供应商 企业培训证书 | 系统集成/安装 光伏组件/发电板 光伏逆变器 光伏支架 光伏应用产品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市场 » 正文
 
专家观点:光储充放 新能源汽车与可再生能源协同发展成趋势
日期:2020-12-02   [复制链接]
责任编辑:simaran_sxj 打印收藏评论(0)[订阅到邮箱]
“应该把大力发展‘光储充放’一体化充电设施作为降低碳排放的重要手段之一大力推广,并做好标准化工作。”

日前,安徽省合肥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鼓励建设“光储充放”(分布式光伏-储能系统-充放电)多功能综合一体站。据相关统计,当前,全国已经有六省市发文明确鼓励“光储充放”一体化充电设施发展。

“光储充放”一体化设施集光伏发电、储能、微网控制、电动汽车充电、用户休息体验于一体,将光伏发电、智能充电桩和电站建筑结合,为用户提供智能、高效、经济、便捷的服务。那么,“光储充放”多功能综合一体站建设,将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带来什么变化?未来,“光储充放”一体化充电设施应当如何发展呢?

电动汽车“变身”储能系统

当前,充电设施布局难以支撑新能源汽车发展,成为制约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充电难”已经成为人们购买新能源汽车一大阻碍。

多位业内人士一致认为,“光储充放”是能源行业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对破解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瓶颈具有重大意义。

当前,大多充电站单独建设在空地上,在充电站顶棚建光伏并不能完全满足充电站的需求。全国乘用车联合会秘书长崔东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鼓励建设“光储充放”多功能综合一体站,有利于优化电动车充电的用电来源问题。

崔东树指出:“人们先利用光伏发电,再利用储能设备有效存储和使用这些电量,在一个小循环内实现对电力的有效利用,可同时解决光伏用电上网难、电量浪费等问题。对能源发展有很好的推动作用。”

曾经有研究结果表明,通过IT技术和政策推动,把所有电动汽车统合成一个储能系统,能增强电网的弹性,扩大新能源消纳空间。从理论上说,这也是大力发展电动汽车产业的一个思路。

国家新能源汽车创新工程项目组组长王秉刚告诉记者,“光储充放”多功能综合一体站把电动汽车作为储能系统,在电网低谷时进行充电,可以使整个系统实现最优化。“把电动汽车作为储能系统,能大大减少电网在储能方面的投资。”

缓解电动车充电对电网的冲击

记者了解到,“光储充放”一体化解决方案,能够解决有限的土地资源配套电网的问题,以及充电站配电容量不足的难题。通过储能单元放电,可以减少对电网的冲击。

北汽新能源相关负责人曾表示,在新能源汽车规模持续增长的同时,电动汽车的快充能力逐年提高,“超级快充”也已经提上议事日程,而“大功率快充”对电网有一定负面影响。因此,对电网更加友好的“光储充放”一体站发展前景可观。

崔东树认为,新能源汽车与可再生能源协同,将给新能源汽车带来更广的适用范围。“在一些电力设施不够完善的地区,‘光储充放’可以破解电力供给难题。新能源汽车产业与可再生能源高效协同,对光伏的进一步普及、能源的清洁低碳转型以及新能源汽车推广都有促进作用。”

如何解决光伏发电受天气影响的难题?“调节充放电是充电环节比较容易做到的。可以通过充电APP灵活调节充放电,鼓励消费者在供电量多的时候去充电,在供电量少的时候不充电。这样有助于电网安全运行和发电效率最大化。”崔东树进一步指出。

设施标准化建设要跟上

然而,建设“光储充放”多功能综合一体站,并非易事。

王秉刚认为,应当降低“光储充放”多功能综合一体站建造成本,建立更加高效、成本更低的“光储充放”系统,建造更加标准、能够批量生产的“光储充放”多功能综合一体站。“‘光储充放’多功能综合一体站还必须提高智能化水平,确保其能源效率实现最大化。”

“应该把大力发展‘光储充放’一体化充电设施作为降低碳排放的重要手段之一大力推广,并做好标准化工作。”王秉刚进一步表示。

新能源汽车与充电设施之间如何协同发展、通过价格体系促进“光储充放”多功能综合一体站建设尤其值得关注。

对此,崔东树建议,应加强信息体系建设,以及电动汽车充电与能源体系协同,调动消费者充电积极性,同时也应确保电能有效调配。 

原标题:专家观点:光储充放 新能源汽车与可再生能源协同发展成趋势
 
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阳光工匠光伏网】官方微信
投稿热线:0519-69813790 ;投稿邮箱:edit@www.whereislife.com ;
投稿QQ:76093886 ;投稿微信:yggj2007
来源:中国能源报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图文新闻
 
热点新闻
 
 
论坛热帖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会员服务 | 企业名录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苏ICP备080056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