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从上至下一直在西部治沙方面不断探索新模式。2012年9月,国家电投集团北京电力有限公司(简称“北京公司”)创新性地提出了“光伏治沙、恢复生态”的理念,将发展光伏与沙漠治理、节水农业相结合,实现经济、生态双赢。
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磴口工业园区管委会党工委书记、园区主任袁海文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治沙,与国家电投“光伏治沙”项目一拍即合,北京公司所属内蒙古新能源公司率先与当地政府签下光伏治沙项目合作开发协议。这也是国家电投首个结合农业治沙的光伏项目,投资总额4.2亿元,占地约1700亩,建设规模50MW,其中单晶30MW、多晶20MW。
在达磴口50MW光伏治沙项目现场,一排排组件在万里晴空下排列整齐,一尘不染;而每排组件的空隙土地上,开着紫色花朵的苜蓿、生长繁茂的牧草,如今的这里几乎看不到“沙漠”的影子。
磴口县光伏治沙图
袁海文介绍,“国家电投在利用沙漠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发展光伏发电产业的同时,还利用光伏板的遮阴效果在沙地上种植沙生植物、发展沙草产业,可逐步实现沙漠增绿、企业增效、资源增值的目的。在种草的同时,还可以在这里放养牲畜,利用现有的土地发展种养殖业,达到牧草生长与光伏发电的平衡。”
“安了光伏板之后,第二年就能看到治沙的效果。光伏组件本身就具有挡风防风的作用,能有效阻止沙丘移动。此外,由于沙漠存不住水,植被很难生存,内蒙新能源公司在光伏组件下面铺设了20-30公分厚的粘土和牛粪,并铺设了当时较为先进的滴灌设施,以保障植物的生存。在经过多次试验后,终于找到了适宜在沙漠种植的植物,在光伏板之间种植了苜蓿、沙蒿等防沙植物800多亩,同时在场区外围种植了100米宽的防护林,将沙丘全部固定,彻底避免了沙流动对环境、交通的破坏。这种“沙漠+光伏+设施牧草”的特色种植模式,在固沙绿化、阻止沙漠化蔓延的同时大大提高了太阳能光电转换效率,增加了企业经济效益。在建设该项目之前,经林业局测算这里的植被覆盖率仅5%左右,而如今覆盖率已提升至80%左右。”内蒙古新能源公司党委书记、执行董事薛华武说。
作为国家电投首个结合农业治沙的光伏项目,也是磴口工业园区1000MW乌兰布和沙漠光伏生态综合治理基地项目之一。据悉投资总额为4.2亿元,荒漠地以50元/亩租给企业,建设规模50MWp,其中单晶30MW、多晶20MW。自并网以来环境效益显著,项目每年还可节约标准煤约25370吨,实现二氧化碳减排93023吨。
在磴口光伏电站的观景台中央,黑色石板上刻了一句话——“敢叫沙漠换新颜”,这也体现出国家电投人光伏治沙的豪情。
磴口光伏电站的观景台上的“敢叫沙漠换新颜”
“沙漠变绿洲”背后的智慧化运维
光伏电站建成后的另一大难题,是在电站的运维和管理上。项目空间距离远,地处偏僻,运维管理成本高,为此国家电投设立了生产运营中心,实现集约化管理。
据呼和浩特生产运营中心工作人员介绍,通过现代化管理软件,可对风、光电站进行集中管控,已经实现了“远程集中监视、维检中心机动检修、现场少人值守”的模式。从以往的维检纪录中可以看到,从运营中心发现故障,到通知现场运维人员,再到解决问题,最短的一次用时仅0.56小时,而运营中心距离故障点约500公里,这在以往传统的运维中是不可能实现的。
国家电投呼和浩特生产运营中心
薛华武指出,智能运维管控可以调节运维人员工作分配不均的问题,下一步还将继续进行集控功能扩展,实现生产系统统一的管控模式,提升生产管理精细化水平。
原标题:国家电投磴口“光伏治沙”理念 令沙漠换新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