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关注微信
知识库 培训 招聘 项目 政策 | 推荐供应商 企业培训证书 | 系统集成/安装 光伏组件/发电板 光伏逆变器 光伏支架 光伏应用产品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市场 » 正文
 
巨制 | 光伏“极寒”!
日期:2020-05-27   [复制链接]
责任编辑:chengling 打印收藏评论(0)[订阅到邮箱]
 绝非危言耸听!

2020年或将成为光伏产业有史以来最严酷的“寒冬”。

开年至今,光伏行业诸多变数叠加,各种悲观猜测,抑或侥幸心理均见诸媒体。时间过了5个月后,综合外部环境与产业本身变化,以及诸多企业的经营表现,已可以确定:光伏行业的大洗牌已经来临,其惨烈程度可能超过以往任何“至暗”周期。

有观察人士甚至向黑鹰光伏预判:大企业死那么两三个,中小企业可能倒下一片!

如今,“潮水”正加速退去,一些企业经营压力正在加剧,一大批“裸泳者”将被陆续淘汰出局。与此相随,光伏产业在步入“十四五”和“平价大周期”后,必将出现新的竞争格局与发展态势。

事实上,身处一个兼具成长性、变化性和周期性的行业,我们已经经历过2008年金融危机、2011—2012年欧美双反、2018年“531新政”三次下行周期与洗牌。但今时不同往日,洗牌的逻辑与结果,可能和过往都有所不同。

任何“洗牌期”,都没有绝对的“好”,也没有绝对的“坏”。一些企业倒下,一些企业留下,一些企业乘势夯实竞争优势;在商言商,冰火两重,冷暖自知。

本文将回溯中国光伏产业的三次洗牌周期以及企业败因;并对当前的竞争格局和发展态势做复盘分析。欢迎探讨,欢迎拍砖。本文分为四个部分:

一、三次洗牌

二、巨头之败

三、2020:“极寒”来临

四、谁能活下去?

三次洗牌

鉴往知来,那些产业伤痛和教训,我们可曾忘记?

中国光伏20年,波澜壮阔、跌宕成长。

特别是从2004年后,中国光伏产业受欧洲补贴带动迅速发展起来,在2005至2007年完成了大规模产能提升,资本市场上先行企业完成上市,部分企业开始全球化的进程。

综合回溯,光伏产业的成长性、变化性,往往与周期性紧密相随。据行业观察人士张治雨的分析:光伏产业除了要跟随行经济大环境有经济周期以外,还会有补贴退坡、技术更新迭代带来的行业内独有的周期。具体体现为库存变化带来的库存周期,由产能变化带来的产能周期,由技术变革带来的经济周期。

加之经济危机、国际贸易摩擦、政策剧变等叠加,行业周期往往又伴随产业洗牌,在此过程中,有的企业加速崛起,也有企业陨落或式微。

中国光伏行业曾经历过三次剧烈的产业波动。

第一次是在2008年,彼时“百年老店”雷曼兄弟倒下,随之美林也被收购,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大海啸从美国纽约华尔街刮起。当年的金融危机使中国光伏产业遭受了发展历程中最初的一次重击。

在此次金融危机之前,由于产能需求大、投资门槛低,光伏组件的扩张一度十分疯狂。根据当时的统计数据,2007年国内从事光伏组件生产企业有200多家,到2008年猛增至近400家。

受金融风暴和多晶硅价格剧烈变动的影响,一些迅速扩张的企业很快就遭遇噩运。大量的光伏企业在骤然的扩张和减缩中被淘汰出局。据当时调研机构数据:金融危机期间,国内有超过300余家光伏组件企业倒闭,一度剩下只有50家左右。

金融危机后,中国果断将新能源提升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给予强力支持,配套政策迅速跟进,地方政府和银行倾力相扶,各路投资客纷纷涌入,新能源产业由此得以加速成长。这样的扶持,未必全是好事,并未有太多“反思”光伏企业开足马力扩张,为下一次“至暗周期”的爆发埋下隐患。

到了2011年——2012年,光伏行业遭遇其发展10年来最严重的一次困境。其一,全球各太阳能光伏应用国家大幅下调政策补贴力度,导致市场出现了严重的供过于求,企业间竞争加剧,价格暴跌。其二,欧美“双反”,国际贸易摩擦加剧,让原本“两头在外”的中国光伏产业被骤然“棒喝”,内外市场空气稀薄。

2011年11月,美国贸易仲裁委员会公布了对中国光伏产品实行“双反”结果,国内多晶硅首当其冲,价格从当年年初的230元/公斤,下降到12月初的110元/公斤。进入2012年,国内多晶硅价格继续暴跌。

欧美筑起贸易高墙,产能极度过剩,电网消纳问题加剧,彼时光伏“晒太阳”的现象普遍存在;困顿之下,低价竞争,相互倾轧,拖款欠款,地方保护主义盛行等种种“负向”行为疯狂侵蚀新能源产业的肌体,打击着萧瑟空气中残存的勇气和信心。

彼时,光伏几乎出现了全行业亏损,数十家光伏上市企业的财报几乎都“很难看”。黑鹰光伏梳理彼时20家代表性规模企业数据发现,无论从营收净利,还是毛利,负债,资金净值、筹资能力等数据维度来看,光伏企业都可谓“压力山大”。

回溯恩孚商务咨询2012年跟踪数据,当年国内破产和停产的光伏企业超过350家,企业全线亏损,11家在美上市公司负债总额近1500亿元,半数以上企业停产或半停产。

到了2013年,光伏行业极具警示意义的大事,便是无锡尚德的轰然倒塌。行业大势裹挟下,无锡尚德的运营急转直下,其破产重整,被视为是中国光伏产业在遭遇系列危机后,行业去产能化的标志性事件。

2014年后,经历一轮洗牌之后,国内市场加速开拓,中国光伏产业逐渐恢复发展,并在2017年达到一个新的高点,当年中国光伏发电新增装机达到53.06GW,很多企业也在这一年赚得盆满钵满。由是,整个行业的乐观情绪一直蔓延到2018年上海SNEC期间。

正在产业链各路企业准备继续大干快上的时候,光伏“531新政”骤然而至,由此也导致了光伏行业的第三次大洗牌。

“531新政”主要内容包括:1、分布式光伏 2018年指标为 10GW;2、标杆上网电价,分布式补贴统一下降 0.05 元/度;3、暂不安排2018 年普通光伏电站指标。

2018 年 531 政策的突然发布,使得2018 下半年国内需求锐减,2018 年上、下半年装机分别为25.8GW、18.4GW,一反之前前低后高态势。

“531”后,金融市场大幅度异动,黑鹰光伏曾统计发现,一周内数十家上市公司跌停,市值损失接近3000亿。与此同时,产品价格严重受挫,许多厂家被迫停产减产,各类供应商讨债、诉讼、员工讨薪、上访事件密集发生。

据行业媒体查阅统计,就在“531新政”出台后半年时间,有638家光伏企业倒闭,占已注销光伏企业总数的四分之一以上,亏损或经营不善的企业数量更多。当然,除却加速经营分化, 531 对行业的影响还包括:出口成为引领行业发展的新引擎、行业集中度迅速提升、加速新技术的应用。

巨头之败

成功有不同的定位和路径,失败的根由却大同小异!

众所周知,每一次行业周期的跌宕,总会伴随一批知名光伏企业,甚至是“明星企业”的倒闭、破产重组,或者一蹶不振。

不论是2008年金融危机,还是2012年的双反,以及531的出台,都几乎导致了一批规模企业的出局与破产。

这是命运、魔咒,还是“悖论”?实则,仔细分析历次周期中倒下或式微的企业,其成功的路径何其多,但失败的缘由却有共同之处。

施正荣创办的无锡尚德、彭小峰引领的江西赛维LDK、苗连生掌舵的英利、“光伏教父”杨怀进曾经治下的海润光伏等等,无不是曾经的“奇迹”和明星。但山雨欲来,危机凸显,一些企业顷刻倒塔。

施正荣在2001年创办尚德,仅四年后,尚德成功在美国纽交所上市。而作为尚德创始人,施正荣在上市后的第二年也以186亿元身家成为当年的中国首富。另一家曾经的明星企业——赛维LDK则由彭小峰在2005年成立,仅两年后便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成为中国企业历史上在美国单一发行最大的一次IPO,彭小峰也由此成为“首富”。

但让人昏眩的“奇迹”并未持续太久。2013年3月20日尚德宣布破产重整,彼时尚德有一笔高达5.41亿美元的可转债到期,成为压垮尚德的最后一根稻草。

2012年4月30日,37岁的彭小峰不得不面对着一份灰暗的财报,黑鹰光伏查阅当年财报发现:2011年四季度该赛维总计亏损5.887亿美元,净销售额下滑54%,利润率仅为-65.5%。彼时赛维被传破产、裁员、供应商索债。但在当地政府扶持和“输血”之下,赛维直到无锡尚德宣布破产重整两年多后,才走上同样的清算之路。

从曾经的明星企业,到破产重整,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不论是尚德、赛维、还是英利等等,坊间对其败北或式微的讨论相当热烈,国际金融危机、反倾销、决策失误、管理松散、创始人一言堂、管理层不和,甚至尚德“为十周年庆典印刷的文字材料”堆积在走廊落满灰尘也被当作佐证……

但回过头来看,谷歌人力成本比相似公司高一倍、免费用餐者中30%疑似蹭饭、员工故去家属可以领钱十年……这些不是管理漏洞?笔者认为,打死老虎是容易的,而如果将企业决策的真实逻辑与困境还原出来,我们会发现,施正荣、彭小峰们并非败于一些微观的治理或管理原因:

其一,公司战略决策失误。

比如,当年尚德电力对光伏主要原材料的多晶硅价格走势两度判断失误,高价与美国、韩国的多晶硅企业签订长期订单。这导致公司背上了沉重的原材料负担。

2012年上半年,多晶硅价格已降至每公斤23.6美元,尚德还得按订单合同以每公斤40美元进货。尽管通过艰难协商并赔偿了数亿美元之后,尚德取消了部分合同,但库存的高价原料、半成品和成品却面临巨大的减值损失。

另一方面,作为新兴产业的光伏在“未来技术路线上存在多种不确定性”,尚德电力一度认为,薄膜电池可能是未来技术方向之一,追加数千万美元的投资,但却成了“竹篮打水”。

在比如英利,其在2008金融危机爆发当年计划投资120亿元的“六九硅业(Fine silicon)”正式启动。一期3000吨多晶硅生产线于2010年建成。号称“采用新硅烷法工艺,极大的降低能耗和污染”,达产后每公斤成本可以降至22美元。英利高层还宣称,六九硅业2013年产能将达到1.8万吨。一时间各界的溢美之辞不绝于耳。

不到一年,六九硅业就现了原形:技术根本不成熟,成本高达每公斤60美元以上,生产线状况不断每季度最多产出几十吨,品质还难以保证。2011财年,英利为“六九硅业”计提了22.75亿元的减值准备(接近一期投资额),宣告项目彻底失败。

事实上,经此一役后,英利这家光伏产业曾经的“老大”已经开始在走下坡路了。

其二,产能扩张极为激进,背后的资源配置和支撑能力却远远不足。

不惜成本、不顾风险、想尽一切办法搞钱扩大产能——即使这些产能未必有差异化的竞争优势。特定的产业发展阶段,这曾经是整个光伏产业的“通病。”而除上市融外,银行货款成为企业扩产最主要的资金来源,由此,在光伏前两次周期波动中,各大银行无不深陷其中。

据统计,截止2012年底,仅国开行给江西赛维、英利绿能等几家光伏企业的授信额度合计竟达2450亿元。在资本市场及银行资金的驱动下,在地方政府的“帮扶”下中国光伏企业上演了一场产能大跃进。一马当先的尚德电力,2007年只有400兆瓦、2010年跃至1800兆瓦、2012年已是2400兆瓦。英利显然不甘落后,能力和出货量紧随其后,其甚至两次占领全球组件出货第一的位置。

赛维的彭小峰在产能扩张上更为“激进”。2011年,继在美国上市之后,江西赛维第二次与资本的交锋,也就是彭小峰为了加速扩产,与金融机构疯狂的“对赌”计划,这无疑给江西赛维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

当年1月3日,彭小峰和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以及另外一家主要中资银行签订了所谓的“对赌”协议,但是在整个光伏市场低迷的状况下,这个协议显得异常的苛刻。

根据当时的协议,3家投资方将共同投资2.4亿美元,并获得由江西赛维旗下全资子公司硅化学品科技有限公司18.46%的股权,用以支持赛维LDK硅料及化学品业务的经营和发展,但也提出了苛刻的条件,要求江西赛维2011年度这一投资项目的内部收益率要达到23%,如果达不到,江西赛维必须用现金补偿投资方规定这一项目内部收益金额的剩余部分,但如果江西赛维的多晶硅厂能够在2011年成功分拆上市,投资方将放弃这些潜在的补偿。

签订“对赌”协议后仅一年,叠加光伏产业外部环境巨变,彭小峰埋下的这颗定时炸弹最终引爆。

若分析上述企业的历年财报,你会发现,当这些企业“借力”资本市场和金融机构疯狂扩张时,其自身的资源和经营水平却远远跟不上相应扩张的步伐;一些企业即使在连续多年亏损的情况下,依然采取激进的扩张策略和价格策略,让人瞠目结舌。

在比如英利,黑鹰光伏复盘发现,在英利公布千亿扩张战略、高喊“大决战”之时,其自身并不具备如此扩张的资本实力。2007年英利的货币资金储备仅为9.61亿元,而短期债务规模达12.61亿元,短期资金缺口为3亿元,而到了2013年其老苗喊出“大决战”口号时,其短期资金缺口已经迅速增至56.11亿元。

三、财务稳健性崩塌。

激进或者盲目扩张的第一个恶果是负债率畸高、稳健性全失,抗风险能力低下。黑鹰光伏查阅过往数据发现,长久以来,尚德电力、赛维LDK、海润光伏、英利等企业的刚性流动负债,包括应付账款、应付票据、短期借款、一年内到期非流动负债等,一直远高于其可以动用的流动资产,包括未受限的现金、存货、应收账、预付款等。

一边是激进扩张,一边是财务层面的巨大压力,这也就不难理解,当外部环境变化导致产业竞争惨烈,一些曾经的“明星企业”便资不抵债,迅速陨落。分析各路巨头的发展历程,现金流枯竭,往往压倒企业的“最后一根稻草”。

2013年3月20日,无锡中院裁定,对无锡尚德实施破产重整。一致的观点是,一笔高达5.41亿美元的可转债在3月15日到期,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事实上,早在2011年末,尚德负债负债已达35.84亿美元,负债率超过100%,而截至2013年2月底,包括工行、农行、中行等在内的9家债权银行对无锡尚德的本外币授信余额折合人民币达到71亿元。

笔者查阅另一家巨头——赛维LDK的财报发现,截止2012年底,其总资产为52.75亿美元,但负债规模54.2亿美元,涉及12家银行,明显资不抵债。

赛维破产重组前后,英利也已处在从债务危机到破产重组的十字路口:截至2015年年底的总资产为189.77亿元,负债总额为192.67亿元;而截至2016年6月底,英利的负债率已经攀升至128%,处于严重资不抵债状态。

四、外部环境巨变。

天时,地利,人和。企业的快速发展需要三者具备。

但从光伏产业历次周期变化来看,外部环境的变化几乎都是“始料未及”。包括金融危机、国际贸易摩擦、“531新政”,以及今年的疫情等等,这些外部环境的突变,强力触发了行业的调整与洗牌。

我们可称之为光伏行业的“黑天鹅事件”,它满足以下三个特点的事件:具有意外性;产生重大影响;虽然它具有意外性,但人的本性促使我们在事后为它的发生编造理由,并且或多或少认为它是可解释和可预测的。

以2012下行周期的双反为例:当年欧盟发起对中国光伏太阳能电池相关产品的调查,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光伏生产国,失去了主要的海外市场。这对中国的光伏行业和企业产生了重大影响,这种影响在尚德、赛维等企业身上最大,包括企业的经营管理、财务关系,最后企业走入了破产程序,解决企业资不抵债的问题。

2020:“极寒”来临

“平价”前夜,当我们以为可以“平稳过渡”时,前所未有的淘汰赛骤然降临。

历经2008、2012和2018年“531”等三次大周期的洗礼,中国光伏产业已经无限接近“平价上网”的大周期。

当包括笔者在内的无数光伏人以为“苦尽甘来”,在“十三五”的收官年,光伏产业将“平稳过渡”的时候,一场更大的“黑天鹅事件”突然降临——疫情的影响,让光伏产业愈发感觉到了产业寒冬的无限逼近。

综合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光伏产业新一轮大洗牌不可避免,其惨烈程度可能超过以往任何“至暗”周期;洗牌的逻辑与结果,也可能和过往都有所不同。与此相随,光伏产业在步入“十四五”和“平价大周期”后,必将出现新的竞争格局与发展态势。

过去数月,全球疫情的走向“出乎意料”。在中国新冠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的时候,欧美等国家的新冠疫情大规模爆发,至今未有根本好转迹象。世贸组织报告称,预计全球贸易将暴跌13%-32%。其中尤其是北美和亚洲的出口会受到严重影响。

集中了光伏70%左右产能的中国,不可避免受到激烈冲击,这一点将在二季度尤为明显。可以确认,2020年光伏海外市场萎缩已成定局,而且具体会有多大影响,目前“能见度”依然极低。黑鹰光伏咨询多位企业高管,结合招银国际证券的研报,得出如下判断:其一,国内市场抢装对于光伏需求带来些许改善;其二,海外市场需求“能见度”依然极低,非常不乐观;其三,光伏供应链中的制造企业依然面临出货和价格压力。基于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判断,一些企业组件销售重点准备从海外市场导回到国内市场以获得更高的订单出货确定性。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2月,电池片和组件出口增速环比均出现较大幅度的回落。同时有专业人士认为,更明显的影响可能会在第二、三季度集中显现。

另一组数据,37家光伏企业一季度业绩预告出炉,其中9家预净利超1亿,近半数企业陷入预亏。疫情影响下,很多企业的经营压力肯定越来越大,其半年报或三季报,必然“更不好看”

基于新冠疫情的影响,最近一个月,不少机构和观察人士都下调了2020年中国光伏新增装机量的预期。有专业机构已将2020年全球光伏需求预测从121-152GW下调至108-143GW;也有专家预测2020年可能会是八十年代以来新增光伏装机规模首次出现下降的一年。

“出乎意料”的是,疫情剧烈影响下,国内不少光伏企业却“逆势扩张”。黑鹰光伏曾统计发现,截止5月初,国内光伏企业新产能投资额超过1200亿。一方面,国内外需求萎缩,一方面,新产能急速扩大,其结果必然是加剧竞争,加速洗牌。

可以确定的几点:其一,加剧产能结构性过剩,加速产能洗牌,先进技术代替落后技术,高性价比产品代替低性价比产品,阶段性的价格战肯定出现;其二,加速企业经营分化,一些缺乏竞争力的企业将很快被淘汰;其三,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强者恒强“马太效应”,加速光伏“寡头时代”来临;其四,加速平价上网的到来。

从产业链不同环节来看,电池端、组件端的企业洗牌将比硅料、硅片的洗牌更残酷,日本、美国、欧洲的电池、组件企业已遭到血洗,中国光伏企业中电池组件端生产经营状况不佳、不具备竞争优势的企业在这轮洗牌中也很难幸免于难。可以预见的是,电池组件制造端集中度会越来越高,前几大厂商很有可能将占据70%以上的市场。

面对产业洗牌与企业经营层面的压力,进入2020年后,光伏产业的价格竞争已经提前展开。

“价格战”早已是光伏产业的老话题,过去20年,降价是一个大趋势。生产企业不断通过产品迭代以及推进技术进步,使得成本下降,效率提升,从而获得更广阔的市场。而价格战已成为企业抢夺市场份额的常态化竞争手段。

比如,2009年的甘肃敦煌项目的“六毛九事件”;2016年7月中广核太阳能500MWp光伏组件领跑者项目,晶科投出3.19元/瓦的最低价。仅一个月后,山西阳泉发布项目投资商公示,协鑫新能源以0.61元/千瓦时的价格,成为最低价。

进入2018年,光伏标杆上网电价,光伏电价和分布式电价相比2017年分别下调0.1元和0.05元,光伏降价风潮在2018年再次被猛烈刮起。多家头部企业抛出低价策略,短短一个月内,单晶硅片价格跌去0.8元/片,跌幅高达14.3%;多晶硅片价格的跌幅达12%至15%。

时至今日,产业新一轮洗牌的背景下,激烈的价格战不可避免。一些头部企业开始采用降低价格、压缩利润的方式来加速落后产能出清,同时换取市场,巩固优势地位。

事实上,由于光伏企业普遍对存货减值比较敏感,所以一旦出现需求下滑、产品价格看跌的时候,全行业就会普遍采取按需采购的策略,导致跌价加剧。而站在上游企业的角度来看,有规模和成本优势的企业也会选择顺势降价,在景气度弱的时候,杀伤潜在竞争对手,提高对行业竞争格局的把控。虽然短期而言对于公司的盈利有所损伤,但本身龙头公司的盈利能力就相对较强,面对价格战肯定是更加从容的,在疫情之后,行业竞争格局有望进一步得到提高。

3月26日,通威股份发布4月份电池全线降价信息。其中,多晶电池片下降0.03元/W,降幅4%;单晶M2电池下降7%,单晶G1、M6电池下降6%,铸锭单晶电池下降7.5%。

4月9日,隆基股份也公示了4月份硅片价格。其中,166mm硅片及158.75mm硅片标价相比3月25日公示的价格,均降低了0.15元/片,降幅为4.5%。

仅10天后,4月17日,隆基股份再次下调硅片价格,两类产品均降价0.34元。另一巨头通威跟进,下调单多晶硅电池价格。其中,单晶PERC电池降价0.14元/W,多晶电池降价0.07元/W。

4月14日,晶科能源CMO苗根在公开发言中表示,疫情之下,供需关系方面已经明显供大于求。当前行业从趋势上来看价格持续下降,但原材料价格是与成品价格同步下降的,因而可保障公司的利润率。

实际上,隆基大幅降价首先给下游电池片、组件、运营商留下利润空间;其次是通过销量提升对冲产品降价的影响,并进一步巩固自身寡头地位。最终的结局或许是,二三线的硅片商家将在这次价格战中不得不退出市场。

这样的逻辑,在产业链其他环节依然适用。在过去两月的价格战中,有观察人士指出,虽然短期内光伏企业会有比较大的压力,但另一方面也会加速行业的整合和市场的集中化,“未来一些没有竞争力的小厂,往后生存会比较困难”。

谁能活下去?

强者吞噬了弱者,优秀的淘汰了落后的,拳头大的打赢了拳头小的。

“洗牌”的影响是多维的。

外部环境与产业内部因素叠加,2020年的光伏洗牌亦可能带来积极的影响,其一便是平价上网的国家和地区的覆盖面将更加广泛。此周期的价格竞争将进一步奠定了光伏与传统能源竞争的优势。由此加速全面平价上网时代的到来。

当然,“前景一片光明”这话从来不能概括任何行业发展的真实境况。就如《动物庄园》里的游戏,强者吞噬了弱者,优秀的淘汰了落后的,拳头大的打赢了拳头小的,商业竞争极其残酷,有企业崛起,有企业陨落,历来如此。

对于光伏产业来讲,过往三次周期洗牌与动荡,已给活下来的企业诸多借鉴与教训。今时不同往日,光伏企业、企业家、政府和金融机构,以及整个光伏产业均更加成熟,这意味着,新一轮洗牌后,光伏企业更是要凭“本事”和“实力”吃饭,曾经一夜暴富的神话很难再有,企业大而不能倒的情况很难再发生。终归,市场的归市场,商业的归商业,我们都需要“按市场规律发展和做事”。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平价上网”实现后,产业传导路径将大不相同。简言之,政策影响减弱,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将愈发突出,这将更加考验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更加考验企业的成本控制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品牌影响能力、资金保障能力和团队执行能力。由此反推,企业在“平价”前的能力积淀、战略布局、阶段性竞争策略,将对未来发展格局产业极为重要的作用。

综合光伏产业过往波折的教训,加之黑鹰光伏长期对企业的分析,我们认为,在新一轮残酷的洗牌期,企业要活下去、活得好、活得长久,需要具备以下要素(能力)。

一,保持稳健的财务策略。尚德、赛维、英利、海润等企业之败,很大一个原因,是在激烈的产能扩张中,采取了激进的财务策略,最终资不抵债,陷入破产重组或一蹶不振。

笔者分析部分上市公司的财报发现,一些中型、大型企业的现金流也很紧张,库存方面也有不小的压力,一些企业应收账款和负债率高企,管理成本增加明显。如果长期没有有效的策略和渠道解决上述问题和压力,一些企业会失去持续经营的能力,最终在此次洗牌突然“断弦”,乃至倒闭。

我们分析认为,在当前严峻的产业及金融环境下,拥有更多资金储备的企业才更有可能胜出,成为产业新格局的领军者。据黑鹰光伏统计,截止2019年末,84家光伏上市公司拥有的资金储备合计为1581.17亿元,它们还背负着1890.84亿元的短期负债(短期借款、一年内到期的长期借款等),也就是说这些企业存在309.67亿元的资金缺口。

通过黑鹰光伏统计的“光伏企业资金净值二十强”榜单,企业资本实力一目了然。所谓资金净值,是指“资金储备-短期负债的净值”,资金净值为正说明企业拥有的资金储备足以偿还短期债务,企业不存在债务压力和风险。

榜单显示,隆基股份、特变电工资金净值都在100亿元以上,远超大多竞争对手,高居榜单一二位,阳光电源以53.29亿元资金净值位居第三位。二十强榜单中也不乏正泰电器、捷佳伟创、晶盛机电、东方日升、锦浪科技等各光伏领域实力玩家。

二、必须具备核心技术。根据联合国的一份报告,自2009年以来,光伏平准化度电成本下降80%以上。成本的下降,首先得益于企业持续的研发创新和各种产品的规模化推广投放。持续的创新能力与产品力,是一个志在长远的光伏企业必备的核心素质。

从技术研发和产品开发角度,光伏的主逻辑是发出一度电的成本是否能够不断降低,对领先性的判断是基于同样资源条件下,是否能够达到度电成本最优的方案或技术路线。此外,对于技术研发的商业化、以及未来风险,要有成熟的评判机制和反应机制。对于企业而言,在未来残酷的市场竞争中,必须清楚:如何看到问题、找到本质、投入研发、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再快速导入生产线?类似循环改进的方式如何嵌入研发与生产相结合的体系之中?如何预防突然出现的“黑科技”的冲击?

什么是好的技术?更高的能量密度和更低的单瓦成本就是好,能给客户创造更多价值就是好。

三、扩产必须要有足够的资源要素支撑。每次洗牌,有竞争力的企业淘汰落后企业,先进产能必然淘汰落后产能。在新一轮的“军备竞赛”中,企业要保持竞争优势,必须保证新扩张的产能是先进产能。此外,加速扩产背后,必须要有足够的资源要素支撑。管理能否跟得上,销售渠道是否跟得上,人力资源是否跟得上,融资能力是否配比?

此外,技改和投资能否在一定时间内获得经济收益?各种要素都必须充分考量。

四、强化全球化能力。光伏“531”的经验证明,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终究是不安全的。如果过于依赖某一国家或区域市场,一但政策或市场有变,公司的生存就可能立即陷入生死存亡的境地。

比如,上海曾有一家逆变器厂家,90%的产品都销售给英国市场,如今这英国市场的风景不再,这厂家的命运立马堪忧。这只是一家逆变器厂家,还有不少的组件厂,曾主要依靠着英国市场,勉强度日维持着。英国这一市场突然生变,一些中国国内的中小光伏企业很快就面临窘境。

伴随平价上网时代的到来,更多中国光伏企业、特别是有实力的头部企业,更需加大走出去的步伐,构建一个成熟的面向全球市场的创新生态、创新体制和运营机制,由此影响、带动和引领全球合作与资源整合,保证其持续加速发展。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此次疫情可能短暂影响海外市场的需求,但从长远看,短期市场下滑不会影响长期海外市场为主趋势,有分析人士认为:其一,经过疫情影响,光伏产品价格大幅下降,从而降低光伏装机成本,提升光伏平价项目竞争力;其二,全球处于降息周期,光伏偏基建投资属性有助于吸引投资,在后续拉动经济有望成为主要方向;其三,国内光伏装机受到消纳限制,短期内增速有限,海外尤其是第三世界国家因电力设施不足,投资市场更为广阔。

五、科学的决策机制不可或缺。毋庸置疑,包括尚德、赛维、英利、海润等等企业,均打上了创始人强烈的个人印记。在企业发展初期,创始人强烈的进取意志,战略决断,知识储备等等,均直接促成了企业的快速发展。但在企业和个人“功成名就”后,“一言堂”的决策方式,往往弊大于利。

如本文前述分析,尚德和赛维等巨头之败,很大程度正源于施正荣、彭小峰在战略决策上的失误,一步错,步步错,最终难挽颓势。

特别是,在战略决策和市场布局上,企业家到底是要“面子”,还是要“里子”,这是个很重要的问题。在过往的洗牌周期,一些企业家曾经豪气干云、一掷千金的决策,最终致败。

如今,伴随光伏企业与企业家群体的成熟,光伏企业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和决策机制不可或缺。笔者想起一位头部企业家的分析:一个人说了算的治理机制和决策机制,可能会导致未来企业巨大的风险。企业要避免“一言堂”决策,避免企业发展的“赌”,要为避免冲动规划打造“防火墙”。

“你说当年的风险是坏事吗,我觉得那是好事。为什么呢?因为它发生在我企业还小的时候,如果我企业一帆风顺做到很大的时候,再发生大的错误决策,那很有可能企业就垮掉了,那很可能是致命的。所以任何事,多个角度去看。”

结语

如历史启示,大洗牌洗去的是陈旧的,洗去的是过剩的,而大洗牌期间,能够存在、并能够破旧立新持续向上走的,无论是光伏企业抑或个人,才有可能成为最后的真正胜者——真正的胜者,肯定是不屈服于命运的,只要不屈服于命运,你就没有必要惧怕大洗牌——它反而给你留下了绝佳的机遇窗口。

原标题:巨制 | 光伏“极寒”!
 
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阳光工匠光伏网】官方微信
投稿热线:0519-69813790 ;投稿邮箱:edit@www.whereislife.com ;
投稿QQ:76093886 ;投稿微信:yggj2007
来源:黑鹰光伏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图文新闻
 
热点新闻
 
 
论坛热帖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会员服务 | 企业名录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苏ICP备080056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