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对于商业环境的改变,在行业发展初期,应以政策性支持逐步完善商业环境建设,如成立政策性基金,加大对分布式
光伏的投资,指导银行、租赁等金融资金创新商业模式进入分布式,鼓励企业进行融资、模式创新、完善国内企业信用体制建设,强化用电方违约风险等。
企业:布局光伏新“蓝海”,创新能做大文章
政策先行解决行业发展的环境问题,而真正带动行业发展的依然在于另一极—开发企业。在当前的商业与政策环境下,企业如何实现模式创新,改变在分布式开发中的被动地位?这里我们主要以国内已有案例和美国Solarcity商业模式为例,介绍企业在经营模式、盈利模式、融资模式方面进行的尝试。
经营模式:秀湖模式、林洋模式、爱康模式
电费结算、用电方管理问题是当前分布式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目前国内企业通过不同的商业模式创新,逐步解决这一问题。典型的主要有秀湖模式、林洋模式、爱康模式。
盈利模式:看Solarcity在净电量制度下如何赚钱
美国的净电量模式与国内“自发自用,余量上网”的模式相对接近,研究美国企业如何在分布式光伏中获取盈利,无疑对国内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具有指导性意义。
融资模式:直接间接双管齐下,金融机构多点开花
光伏电站作为重资产行业,资金对于电站开发的可持续具有重要作用。在目前国内资金整体偏紧的情况下,如何通过模式创新获取银行、信托、租赁等金融资金的支持,或者是推进电站资产证券化等,对电站类公司在短期内实现规模扩张具有决定性意义。
回归投资:等待政策风来,关注先行者与模式创新
分布式政策完善正在进行,但是从短期目标(2014年8GW),中期目标(2017年累计装机35GW)来看,发展方向明确。那么在当前时点,什么样的企业更值得我们关注?
首先,对于分布式的发展,核心的问题在于通过何种商业模式参与其中,又通过什么手段获取资金、屋顶等资源。在这两个问题上面,我们认为行业先行者与模式创新者具备明显的优势。
政策先行与模式创新铸就了分布式光伏的破局之路,国内外光伏企业在这样的政策环境和模式引导下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