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对120多家全球组件制造商逾250次太阳能光伏组件质量控制审计的分析结果,德国普德光伏研究所(PI-Berlin)发布的一项新研究成果重点揭晓了“质量”现状,同时也消除了人们对质量等级中制造商类型和位置存在的长期误解。
德国普德光伏研究所的新研究是在过去六年第三方工厂审计的基础上进行的研究报告。研究得出的一个重要发现是,组件质量一直在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但几乎所有关键指标的变化性仍是一个问题。
德国普德光伏研究所为一处特定制造厂生产的每块光伏组件都生成了“质量评级”。在制定出所有质量审计参数后,制造商们从产能角度被分为大、中、小三类。
有趣的是,德国普德光伏研究所发现,40.2%的光伏制造商的组件质量都被评为“中等”。相比之下,只有8.2%的被审计制造商达到优质标准,被评为“优秀”。
鉴于没有一家年产能超过3GW的制造商被评为“差”或低于平均质量评级,研究指出,一般说来,较大的工厂通常在总体质量上更为出色。
工厂规模和质量等级对比(基于2017年全行业审计数据)
德国普德光伏研究所高级审计师兼研究报告作者Stella Su指出,“我们将这些结果归因于客户不断提高的质量要求、更先进的自动化水平以及这些公司吸引和留住高素质员工的能力。”
研究发现,归在“平均”类的典型工厂通常缺乏现代质量管理工具,例如运用得当的统计过程控制、全面质量管理、质量成本工具或六西格玛程序等。
研究还指出,质量可能因厂而异,特别是当制造商在数个国家进行生产时。
Su表示,“其中一些可以归结为公司文化,那些拥有强大质量文化和理念的公司会努力确保各个工厂间的高度一致性,而质量文化较弱的其他公司会经历更多的变化。如何使用分包商也对变化发挥了作用——分包商的组件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分包商的管理方式。
研究推翻了一种重要的错误看法——亚洲之外生产的组件的总体质量更高。德国普德光伏研究所的研究发现,从组件整体质量角度来看,韩国、中国和东亚一些国家实际上排在欧洲和北美之前。
德国普德光伏研究所的审计结果显示,中国、东南亚和韩国制造商的组件评级较高
Su将此归因于在这些地区出现了真正的大规模生产,这形成了对设备供应商、材料供应商和高素质员工的完整生态支持系统。
而一种重要的利好趋势是,大多数制造商们已经能够保持或提高质量水准,超过一半的被审计制造商们在2015年至2017年间的评级都提高了,这让存在“重大”质量问题的制造商的数量变少了。
“光伏行业的竞争和客户不断提高的期望值推动了制造质量的提升。”
原标题:德国普德研究所最新审计报告:中国、韩国及东南亚组件质量评级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