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大鳄郑建明的杀入,正在为尚德的重组带来新的曙光。
按照港股顺风光电的公告显示,公司的全资附属公司江苏顺风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已于10月8日向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管理人就收购无锡尚德若干股权权益及其后续重组提交竞投文件,并已向无锡尚德的管理人支付人民币5亿元订金。
而就在一年以前,郑建明收购了顺风光电主要股东汤国强的大量股份,以持股29.65%的比例位居顺风光电第一大股东。
一个资本大鳄正在“抄底”一个代表未来的产业,但是5亿元订金与100亿元债务之间的差距仍然让人们充满担忧。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告诉《中国经营报(博客,微博)》记者:“区别于英利能源、天合光能这些此前的竞购者,尚德品牌之于顺风光电的价值更大,但顺风光电如何整合尚德的现有资源,并在其既有战略框架下做好定位,是考验未来并购整合成功的关键。”
而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尚德离职高管则表示:“在讨论成功之前,顺风光电将有一系列的现实问题需要考虑并加以解决,而这一切将取决于市场背后那一只无形的手的支持程度。”
尚德残留的“战略价值”
值得注意的是,无锡尚德电力宣布破产重整,随后进入视野的战略投资者包括天合光能、无锡国联、英利集团、普天新能源及西电集团等。
然而,在进行完尽职调查后,英利退出了竞购。据英利绿色能源控股有限公司首席财务官李宗炜表示,英利退出是基于尽职调查结果的判断以及对工作进度上的评价。
李宗炜告诉记者:“对于英利、天合来说,尚德在品牌意义上的价值不大,不可能摒弃原有的品牌,只能实施双品牌战略,即根据资源条件来决定哪些产品使用哪个品牌。”
尽管英利方面没有向记者透露更多的细节,但一位知情人士则表示,“是尚德的生产线让一些竞购者望而却步。”
“对于一线品牌来说,尚德最大的价值在于其产能,在于其生产线,但是尚德生产线大部分都是四五年前的设备,这对于技术日新月异的光伏产业来说,意味着在价值上大打折扣。”
“光伏产业最早上马的第一批生产线出现在2000年前后,2005年进行过一轮更新,此后则是每年更新一次。这种更新并不单单是模具上的调换,而是整条生产线的重新投资,如果生产线的先进性跟不上,要么难于满足客户需求,要么可能需要更高的生产成本。”
因此,对于尚德来说,如果生产线的先进性不足,对于收购方来说将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要么继续增加投资成本,要么在生产成本的控制比竞争者略逊一筹。
“当然,除非找到一个很好的折价空间,并且获得来自政府相当的支持力度,帮助重组后的企业渡过成本亏损期。”上述人士表示。
顺风光电被看空
10月10日,无锡市政府新闻办公室对外透露:江苏顺风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暂定为战略投资候选人。而在此之前一个月,顺风光电的介入,让原本计划举行的投标向后推延了两个星期。
对于顺风光电的进入,李宗炜表示将为行业的兼并重组带来积极正面的意义,而天合方面则表示,目前最终的投资人还没有确定,天合仍然有机会。
战略投资人正式人选将在第二次债权人大会审议通过重整计划草案后确定。而在此之前,投标人的重整计划方案将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前不久刚刚从尚德离职的高管表示,重整计划方案关键要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从短期上能不能化解资金上的压力,另一个则是从长期来看,能否在专业性、团队能力及持有的市场份额上有较好的表现。
而另外一位知情人士则表示:“尚德重组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影响资金投入规模的因素主要有三项,一是与债权人会议达成了重组条件,二是重组范围的大小,即哪些企业会被重组进来,哪些企业不参与重组;三是政府的因素,这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因素,因为在整合期内,如果没有政府的支持,比如获得账期的延迟,则意味着更多资金的投入。”
对于顺风光电参与尚德重组的竞标,来自尚德的内部人士透露:“顺风光电有三项优势,一是资金能力,顺风虽然自身现金流只有几个亿,按照2012年公司收入为10.6亿元,税前利润则为-2.72亿元。但其实际控制人郑建明属于资本大鳄,其融通和调动资金的能力应该有目共睹。”
“第二是其国内市场的订单规模,目前郑建明在光伏产业链上的布局主要在下游电站市场,且进行了多笔收购,本身就是尚德的客户资源,收购尚德无疑有助于郑建明打通上下游产业链。”
“第三则在于顺风光电相对其他一线品牌的竞标方来说会对尚德品牌真正重视,单凭这一点,相信地方政府会看重。”
不过,尽管有如此多的优势,业内对于顺风光电能否成功竞购仍然充满质疑,典型的业内看法是:“目前竞购尘埃仍未落定,顺风光电未必是最后的中标者。”
而资深业内人士则表示:“顺风光电的下游电站规模并不大,对尚德产能的消化能力只能占到很小的份额,更大的市场仍有待开发,而顺风光电在这一领域缺少足够的经验。加上尚德电力当前海外销售团队人员流失已经过半,重建海外市场的销售规模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一位行业分析师则直截了当地指出,“我们看空顺风光电的这一收购,并担心这场收购变成资本上的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