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合肥市紧紧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发展趋势,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资源要素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政策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倾斜,实现了“从小到大”“从弱变强”,为加快产业升级构建高质量现代产业体系提供了坚强支撑。
新华网合肥1月20日电(李东标)全球首条10.5代线实现量产、新能源汽车建成产能超16万辆、集成电路产业复合增长率位居全国第一……近年来,合肥市紧紧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发展趋势,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资源要素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政策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倾斜,实现了“从小到大”“从弱变强”,为加快产业升级构建高质量现代产业体系提供了坚强支撑。
培育壮大新兴产业 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合肥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合肥战略性新兴产业之所以能保持强劲发展势头,得益于该市始终坚持高点站位,强力推动,走出了一条特色发展路径。
据了解,为了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合肥市根据不同产业和技术成熟度,确立了“领军企业-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和“核心技术—产品开发—试验平台—龙头项目—产业链条—产业集群-产业基地”等发展思路,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先后制定出台《“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等政策文件,形成优势突出、差别竞争、错位发展的协调发展格局。
在新型显示、机器人两个国家级集聚发展试点引领带动下,合肥新型显示、集成电路、智能语音、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及医疗装备、文化创意等6个产业跻身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认定启动了光伏产业等4个市级基地。
同时,合肥市坚持龙头带动,形成重大项目梯次发展格局。目前,以京东方6代线、8.5代线、10.5代线为引领,带动彩虹高世代液晶玻璃基板、彩虹蓝光LED、联想(合肥)产业基地、友达、康宁等40多个、总投资超过1000亿元的项目已经落户合肥,形成了较完整产业链。
围绕破解“缺屏少芯”的发展困局,合肥大力实施扩链、补链、强链,集成电路企业由2013年的12家增长到150余家,成为国内少数几个拥有芯片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设备材料等全产业链的城市。
合肥市还全面深化与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的战略合作,为产业创新能力的提升提供了强大支撑,加快自主创新由“跟跑并跑”向“超越领跑”转变。投入30亿元建设的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已正式运行,大力支持企业与科研院所合作,拥有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实验室等平台155家,精准医疗、量子通信、智能汽车等18个工程(专项)入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工程(专项)。
为支持产业发展,合肥市构建了政策资金、专项资金、产业基金及财政金融灵活运用、相互结合的资金支持体系。设立天使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和产业投资引导基金,推出大湖名城政保贷、成长贷等系列重点金融产品。针对不同产业采取差别化用地政策支持方式。制定环境准入负面清单,引导战略性新兴产业向开发园区集聚。开展产业跟踪评价,指导园区逐步推进传统产业提标升级改造,腾出总量指标空间,基本满足新兴产业聚集发展所需环境容量指标。
做大做强优势产业 聚力打造新兴产业集群
经过不断努力,合肥市新兴产业呈现百花齐放的发展态势:电子信息产业产值突破千亿元,一批新兴产业成为引领合肥发展的新动能,新型显示产业“无中生有”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集成电路产业“小题大做”形成完整产业链且年复合增长率居全国第一,新能源汽车产业“推陈出新”形成了极具竞争力的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造车新势力,中国声谷产业集聚度、品牌影响力在国内智能语音领域保持领先,量子通信技术产业化走在世界最前沿……
与此同时,产业地位持续提升,合肥语音产业获批首个“国家智能语音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列入安徽省与工信部共同打造的千亿产业,新型显示、机器人产业获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集聚发展试点”,类脑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成功获批,先后获批全国首批“节能与新能源汽车试点城市”“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城市”“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示范城市”。
创新能力持续增强为产业发展注入了新活力。2018年,合肥市新建各类研发机构200家;建成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134家;组建新型显示、集成电路等15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京东方研制成功全球最大尺寸超高清氧化物显示屏产品;全国首条自主研发建设的彩虹7.5代液晶玻璃基板生产线实现量产;诞生全球第一款效率超过99%的商业化逆变器、X射线口腔CT诊断机、太赫兹安检仪等。
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在成为引领合肥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来自合肥市发改委的统计数据显示,2013—2017年,合肥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9%,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贡献率由42.4%提高到53.4%,增速始终保持全国省会城市前列。2018年前11月,合肥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18.3%,高于全市工业7.3个百分点,对全市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4.3%。
原标题: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合肥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