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日CSPPLAZA光热发电平台主编胡喜鹏作《2018年中国光热发电行业发展简析》报告,总结2018年光热发电行业发展现状,及后期发展趋势。
12月27日,2019年中国光热发电市场形势与应对策略峰会暨CSPPLAZA2019新年汇在甘肃省敦煌市隆重召开,CSPPLAZA光热发电平台主编胡喜鹏作《2018年中国光热发电行业发展简析》报告。
他在发言中用五个关键词总结2018年光热发电行业发展,第一是项目开建,哪个项目开建成为关注焦点,多个示范项目因融资、国企审批等原因未能启动建设;第二个是生存艰难,2018年示范项目启动市场规模有限,多数产业链厂商的光热业务未贡献多少营收;第三个是出海可期,上海电气中标迪拜700MW光热发电项目,刺激了国内信心;第四个是期待政策,后续示范项目仍无明确消息,产业对未来市场的政策期待呈下降趋势;第五个是多元化,光热发电厂商寻求业务多元化,增强抗风险能力。
胡喜鹏作主题报告
以下为发言全文:
首先作为主办方代表,我非常感谢各位领导、各位代表来参加这次活动,由于年底大家都非常忙,同时也是冬季,天气比较寒冷,十分感谢!
我简单介绍一下2018年中国光热发电行业发展情况。我的发言分为三部分,第一是项目的简析,项目进展情况,刚才王霁雪主任已经大概介绍了一下。我再简单介绍一下。我重点介绍的是第二部分,就是整个产业链企业的发展情况。企业的发展情况,首先要考虑我们这个企业的前端有多少市场,有多少市场才能确保多少企业的发展。最后一部分简单总结一下。
2018年建成示范项目200MW 实际在建装机400MW
这是我做的一个简单的图表,概括了2018年的首批示范项目建设情况,几个数字简单统计一下,建成装机200MW,未完成装机是1149MW(完成装机目前可能还只能说预计,因为离2019年还有两三天的时间)。仍在建设的装机是350MW,建设终止的装机是50MW,尚未全面启动装机是749MW。具体的项目名称就不再罗列了。
这是首批示范项目之外的项目的建设情况,为什么要说这个?因为大家都知道,在建的鲁能项目是首批示范项目之外的项目,不在20个示范项目之列,但是它的进展速度是非常快的。
简单统计下首批示范项目之外有可能会启动的项目。为什么说有可能会启动呢?在这些项目中,当时笼统的政策条文说的是可以享受同期同等电源的同期电价政策。所以说它有启动的可能性。但是这个并不是特别明确,比如对于鲁能的项目来说,虽然目前已经在建,但是能不能够拿到电价目前还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首批示范项目之外,总共是450MW的装机量,分为三个部分,第一是张家口可再生能源示范区示范项目的光热装机,含有150MW,还有一个多能互补示范项目,2016年底中国批了23个多能互补的示范项目,其中包括150MW的光热装机。还有一个是二连浩特的可再生能源微电网示范项目,总共是450MW。但目前唯一启动的就是鲁能的项目50MW。其它项目都尚无启动建设的明显迹象。
这个图表展示的是目前在建和已建成商业化光热发电项目简单的性质分类。第一个从技术的角度来分类的话,可以分为槽式、塔式、菲涅尔式三种技术路线,其中槽式200MW,塔式电站350MW,菲涅尔50MW。如果按照开发商性质来分类的话,我们国企主导和民企主导项目目前是1:1,都是300MW的装机,这其中涉及了部分项目实际控股方的变更,所以和最初申报项目的时候相比,项目开发商的性质有些变化,目前比例是1:1。
简单总结一下示范项目的情况,2018年我国共10个示范项目在实质性建设,包括了首批示范项目中的9个,还有鲁能50MW的塔式项目,总建成装机200MW,1个项目中止,10个项目未启动建设,目前实际仍在建设的装机是400MW,在建项目是7个。以上就是2018年我国光热发电项目的开发情况。大家可以整体看出来,2018年中国有多少示范项目带来的市场释放。
同时我想说一下中国企业参与国际项目的情况。2018年非常标志性的事件是上海电气中标了迪拜700MW项目的EPC,这是一个非常震撼的事件。除了这个之外,参与国际项目的,总共的在建装机量是1050MW,其中包括迪拜的700MW和摩洛哥NOO2&3的350MW,另外还有南非的Redstone100MW光热电站的合同虽然还没有正式签订,但是基本上已经确定是由山东电建三公司中标。
2018年参建国际光热项目的情况就是这样,总的在建装机是1050MW。迪拜这个700MW项目刚刚启动,它带来的市场还没完全得到释放,现在确定的也就是吸热器还有一些发电机的主设备,其他方面的采购目前都没有确定。摩洛哥的这两个项目今年已经并网,其市场已经释放完毕,这是山东电建三公司参建的项目,也是2018年我们在海外市场取得的非常重要的成就。
总结一下,2018年在国内600MW的光热示范项目市场,还有部分海外项目的市场驱动之下,光热发电的产业链进一步的走向成熟。
产业链进一步走向成熟 仍面临不同程度的发展难题
在这个市场规模之下,我想谈一下关键装备和产品组成的产业链企业的发展情况。同时谈一下EPC和工程咨询服务商的发展情况。
首先说一下关键设备和产品,在这个小节当中,我罗列了几种关键设备和产品。这无法涵盖所有的设备和产品,只是罗列一些比较标志性的。
第一个是反射镜产品,反射镜的供货情况,2018年槽式镜只有乌拉特中旗100MW的项目采购,但是采购量还是非常大的,总共超过120万平米。中外合资厂商瑞环供货,禅德也参与了一部分。在海外市场,槽式镜2018年没有形成实际出货。
在平面镜这个领域,2018年获得了非常大的成绩,因为我们有6个塔式和1个菲涅尔项目都启动了建设,所以大明、台玻、圣普三家主流的平面镜厂商都有出货。虽然涉及到超白玻璃原片和硝酸盐原材料的价格上涨,但是2018年反射镜的竞争是比较充分的,所以供货价格并没有太大幅度的上涨。
目前企业的经营情况,整体对于国内的反射镜厂商来说,当前的市场规模的竞争还难以支撑国内纯内资的四大反射镜厂商的发展。反射镜市场整体的利润率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整体的厂商生存压力较大。
下一个集热管,集热管面临的情况更严峻一些,因为集热管只适用于线聚焦的几个项目,我们启动的线聚焦的项目非常少,一个就是乌拉特的项目,还有就是大成敦煌的项目。这两个项目都采购了集热管,总共采购量超过7万支,但是这两个项目采购集热管也并非是纯粹市场化的采购,都是设备方作为项目参与方形成的采购,龙腾光热和兰州大成依托各自项目完成了供货。海外市场同样也没有形成出货,瑞环、天瑞星、汇银这些主流的集热管厂商在2018年没有实现商业化发电项目的订单出货,但是有一些厂商在热利用项目,比如汇银在海外阿曼的太阳能EOR项目上有大批量的出货,还有国内一些热利用项目上有小批量的出货。
从价格变化来看,2018年国内市场集热管没有形成充分的市场竞争。但是在海外,迪拜600MW槽式项目的竞争中,拼杀还是非常激烈的。国内主流的几家集热管厂商基本都参与了这个项目的竞标,价格竞争拉低了集热管的报价。整体的价格报得非常低,但是目前还没有确定最终集热管的中标方。
企业经营情况来说,国内市场不能够支撑几大集热管厂商维持工厂的基本运转,厂商的生存压力非常大。个别厂商在海外市场和热利用市场形成一定出货,缓解了部分压力。
我们再看一下塔式吸热器的情况,2018年总共是5个塔式电站实现了吸热器的采购,其中国产的杭锅、东锅、首航节能都有供货,唯一的一家外资厂商CMI实现了一台的供货。国内厂商在2018年通过塔式电站的建设实现了吸热器商业化的供货业绩。
2018年有一个比较特别的地方,就是国内的吸热器厂商在吸热器涂层方面受制于海外市场,国内厂商现在还不能够供应性能比较好的吸热器涂层,目前几乎全部使用进口的Pyromark 2500涂料。这个涂料是宇航用的耐高温涂料,目前美国厂商是主流,但今年的市场非常紧俏,一度出现断货的情况,其中有一个原因,大家分析是受中美贸易战的影响,这也对国内吸热器的生产造成了一定影响。部分塔式的电站因为受制于这个,延误了一定时间的工期。国内吸热器的供货商几乎都是国企,没有什么民企做这一块,同时作为技术瓶颈较高的单一产品,吸热器厂商不存在太大经营压力,主要压力来自于技术和制造工艺层面。
下一个说一下支架,第一是塔式的支架,塔式电站的支架差异比较大,国内的项目中控、首航都有自己的支架设计。当然也有一些项目,像鲁能项目采用了Abengoa的设计方案,哈密项目采用了巨蜥定日镜的方案。已经启动的项目中,槽式电站的支架仍采用了海外的技术方案,比如100MW的内蒙古项目,仍然采用了欧槽技术。
在支架制造这一块,支架的供货除了技术之外,它的制造环节主要涉及钢结构加工。今年钢材的价格上涨对支架供货价格产生了直接影响,同时环保压制导致产能受限,限制了支架供货能力,影响了项目进度。一旦供小于求的情况出现,就会导致找不着合适的厂商来生产,同时也会导致采购成本上涨。
对于支架的供货商来说,我们统计了目前可以供支架的厂商的数量在10家左右,当然这些厂商都不是为光热而存在的,他们是为整个大市场存在的,所以光热业务的影响对他们来说并不大。
再一个是跟踪驱动关键部件,跟踪驱动涉及的关键部件一个是液压系统,再有一个就是回转减速机,还有电动推杆。虽然部件单体比较小,但是它的采购量非常大,几乎都达到了上亿元级别的采购量。
其中液压系统主要用于槽式的项目,减速机和电动推杆用于塔式的项目。我们统计大概有十多家的厂商活跃于光热市场。这个市场的竞争还是相对比较激烈一些。因为受制于市场竞争,部分厂商在技术层面做了一定程度的突破,比如首航自己研发的减速机,今年100MW的项目相比10MW的项目也实现了比较大的突破。还有很多其他减速机厂商看重光热市场,做了很多技术突破。
供货方面值得一提的是,川润液压研发的液压驱动产品2018年拿到一个50MW塔式电站的订单,这是塔式电站较少采用液压系统驱动的案例之一,应该来说是国内厂商的突破。同时,华方、尚驰、恒星、宏霸等厂商都拿到了一些减速机和推杆的订单。
在企业经营层面来说,这些厂商的业务都非常多元化,减速机和液压系统产品在很多领域都有应用,所以光热市场只是他们一个新兴的市场,不会产生多大的影响,供应链相对比较稳定。
再一个熔盐产品,熔盐的采购量非常大,50MW的槽式项目大概需要三万吨的熔盐,50MW的塔式项目也在一万吨左右,用量是非常大的。虽然有很多人认为生产硝酸盐比较简单,化工农业上都有很多的应用,应该不会形成供需关系的紧张,但是实际情况是2018年,熔盐的供需市场是不平衡的。熔盐的内地厂商,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东部有很多硝酸盐的生产厂商,即便可以生产出合格产品,由于运往西部项目地的运输成本非常高,导致其失去价格竞争力。这导致东部的厂商对于供货西部光热项目的积极性不是特别高。
所以我们看到目前供货项目的厂商,基本都是以西部地区的厂商为主,像盐湖、新疆硝石、并盛化工、联大化工等这些厂商都在西部有建厂。
熔盐产品2018年的市场是供小于求,是一个典型的卖方市场。它的原因比较复杂,目前了解的这些原因,包括这几个方面,第一个是环保,第二个是西部部分地区天然气短缺,再一个是运输成本,还有原材料的涨价,同时拉高了熔盐价格的上涨,导致项目方采购熔盐的成本大大超过预期。对光热市场的预期不足,也导致国内熔盐的实际产能有限,不能够充分满足市场的需求。
我们统计目前供货光热熔盐的厂商数量只有六家,虽然可能从很多公开报表中看到很多厂商规划的产能都是30万吨、50万吨,说得非常大。但是事实上并非如此,真正光热熔盐的产能还是比较小的。这个时候,熔盐厂商拥有了较强的话语权和议价权,导致采购方四处找盐。这是2018年比较普遍的情况。
导热油,槽式项目启动的非常少,就一个项目。但是这个项目是国内厂商中标,应该来说实现了国内厂商的商业化供货突破。整体国内市场活跃的导热油厂商不超过五家,包括首诺和陶氏两家外资品牌。因为没有太多槽式项目启动,所以这些厂商基本都没有什么销售。部分导热油厂商瞄准聚光热利用市场,在这个领域获得一些小批量的订单。
熔盐泵,2018年多个在建项目也都完成了熔盐泵的采购。熔盐泵的采购目前还受制于海外市场,大多数项目方关键部位的熔盐泵还是采用了外资的品牌,但是外资品牌有一个问题就是供货周期比较长,所以项目方把采购时间都提的比较靠前。外资厂商以福斯、苏尔寿为代表,获得了多个项目熔盐泵的订单,国内虽然说生产熔盐泵的厂商非常多,他们在其它化工领域的销售是有一些的,但是在光热市场几乎没有什么供货案例。
熔盐泵是一个技术含量比较高的关键设备,技术壁垒比较高。本土厂商在技术研发上也在持续地共同努力,但是短期之内这个竞争力还是比较难以体现。对于传统泵厂商,要打开这个市场,主要牵涉到业绩,没有业绩,业主就拒绝采购。熔盐泵是一个单一产品,对于生产泵的厂商而言业务规模也不大,受光热市场影响也非常小。
熔盐阀方面,熔盐阀也是一个类似于熔盐泵的关键产品,技术含量比较高,它也受制于一些海外市场。国内这几个光热项目,以福斯为代表的外资厂商占据主导地位,它的供货量目前是最多的。
熔盐阀国产产品的价格相对进口产品仅是其1/2左右,价格落差是非常大的,但是高性价比优势目前来看,并没有充分打动项目业主,当然也有部分熔盐阀的国内厂商获得了小批量的订单。
根据目前已经在运行的示范项目的实际运营情况来看,进口的熔盐阀并不代表完全没有问题,进口熔盐阀装在项目上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认为国内厂商有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性,并不一定进口的就一定是好的。在国内市场较活跃的熔盐阀厂商不超过10家,对于阀门的生产来说,也是用途非常广泛,光热市场不会对熔盐阀厂商产生什么影响。
汽轮机方面,汽轮机作为常规岛的关键设备,几乎所有项目全部完成了汽轮机采购,其中国产和以西门子为代表的外资厂商都有斩获。西门子拿到了三个项目,东汽获得了三个项目,杭汽一个,哈汽一个,上汽一个。进口汽轮机仍具有领先技术优势,但是缺陷也比较明显,还是交货期太长,而且在2018年出现了问题,延缓了部分项目的进度。所以进口汽轮机需要更早下单,或者合同中可能要设置一些更严苛的条款来惩罚逾期不能交货的问题。四个国产的汽轮机厂商都有斩获,实现了商业化业绩的突破。生产汽轮机的厂商均为国企,实力雄厚,光热市场对他们不构成什么影响。
下面说一下EPC和工程技术服务产业链企业发展情况,刚才说的是一些关键设备的企业情况。从EPC角度来看,国内的首航、中控为代表的自主技术的EPC厂商走自主建设之路,鲁能等为代表的纯开发商走EPC总承包之路,其它厂商对部分系统进行EPC分包。
2018年总共11个项目是确定EPC的,首航拿到了三个EPC总包和一个光场EPC分包,中控、山东电建三公司还有东方锅炉都有一些斩获。EPC总包价大概看一下,一个50MW塔式项目大概是13亿元左右,内蒙龙腾槽式100MW项目超过26亿,这个EPC的总包价格相对于海外同装机的EPC价格来说,还是比较低的。
国内的多家厂商通过示范项目获得了EPC实践经验,首批示范项目的核心目标之一是培养若干具有全面建设能力的系统集成商,这是一个关键目标也是多次强调过的。通过国内这些项目,特别是国内自主EPC厂商的发展,这个目标应该能够得到实现。
国际市场上多家EPC厂商积极参与海外竞标,刚才说了上海电气这个案例,它是继山东电建三公司之后再一次实现了海外的输出。
工程咨询服务这一块,工程咨询服务对海外的依赖度呈继续下降的趋势。中控和首航为代表的自主化厂商,他们对海外依存度达到了极低的水平,几乎不需要依靠海外的支持。像其它一些项目,特别是纯开发商的项目,还是有一些选择了海外团队的支持,海外团队的支持主要体现在光场的设计还有储热系统的设计安装这些个方面。
国内做工程咨询服务的都是设计院,西北院、内蒙院、华北院为代表的设计院都参与了一些国内项目,部分也参与了海外一些项目的支持工作。应该来说在2018年取得了一些初步的成效。
整体的供应链企业2018年的现状总结。我们统计光热发电行业整体的供应商数量达到370多家,第一,业务单一聚焦于光热发电市场的厂商数量较少,这个数量可能不会超过20家。但是就是这20家企业,是目前整个光热市场生存最艰难的企业,因为没有其它市场造血支撑。但是绝大多数供应商不仅局限于光热市场,抗风险能力还是比较强一些。部分厂商在热利用领域、钢厂余热回收以及火电灵活性改造市场都在进行积极的尝试,取得了一些初步的成效。这是2018年供应链企业大概的情况。
几个关键词总结2018年中国光热发电行业发展
最后再用几个关键词总结一下2018年的行业发展情况。什么叫关健词?我想很大程度上就是大家在平时的交流中,会经常提到的一些词。
第一个就是项目开建,平时的交流中,我们经常会谈到哪个项目开建了。我们希望示范项目都能够开建,但是事实并非如此。项目没有开建的原因很多,主要是融资、国企审批等等原因。
再一个关键词就是生存艰难,2018年我们启动的市场规模总体还是比较有限的,多数产业链的厂商的光热业务没有贡献太多的营收。业务单纯聚焦于光热发电市场的核心关键企业普遍生存较为艰难,现有市场不足以支撑其获得健康发展。另外绝大多数供应商不仅仅依靠光热市场,囿于光热市场的政策不确定性,对光热领域的投入有限。
第三个是出海可期,上海电气成功中标迪拜950MW光热光伏混合发电项目,很大程度上刺激了国内企业的信心,我们也希望这个项目能够带动更多国内厂商走出去。
第四个是期待政策,后续示范项目的政策仍没有明确的信号。目前已经到年底了,延期的电价政策到目前还是没有明确释放的信号。对于未来的市场,后续的示范项目的启动也没有信号。长期没有明确的政策信号释放,这会导致整个产业链对政策的预期逐渐下降,所以我们也想呼吁一下,希望政策这一块,能够尽可能释放一些信号,比如说政府正在研讨这个事情,也能够给大家一些信心,至少是有希望的。如果连一点希望都不释放的话,可能就不是太好,大家的信心都是有限的,对于光热有热情,但是每个人的热情还是会有一个度。
最后一个是多元化,光热发电厂商在积极寻求着业务多元化,增强抗风险能力。绝大多数的供应链厂商对此都深有体会,扩充业务多元化,找到可以造血的市场,可以有效降低风险,让自己更好地活下去。
时间有限,我总体上就说这些,不当之处请大家多多指正,谢谢各位!
原标题:2018年中国光热发电行业发展简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