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是我省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在经历欧债危机、美欧“双反”及产能过剩、无序竞争等多重挑战后,走势如何?近日省内各骨干光伏企业传来消息——今年四季度将扭亏为盈,迎来回升向好的重要“拐点”。
开工率回升,行业触底反弹
2012年,我省光伏行业产值同比下降26.8%,常州天合光能、苏州阿特斯等5家企业亏损额比上年增加4.7亿美元。当年四季度,作为我国光伏龙头企业和全球最大多晶硅原料研发制造商,保利协鑫旗下的江苏中能硅业的产品价格从2011年一季度的410元/公斤跌至110元/公斤,开工率只有28%。
“中国光伏产业最先在江苏破题,光伏是我省具有比较优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也是目前为数不多能与发达国家直接竞争的前沿产业,产业链完整,发展基础好,不能因为暂时的困难而放弃一个潜力巨大的朝阳产业。”省发改委主任陈震宁表示,省委、省政府对发展光伏产业、加快提档升级的决心不会动摇,支持骨干企业做强。
受美韩等国对我国恶意倾销影响,国内多晶硅生产企业市场严重萎缩,为此中能硅业会同主要企业向商务部申请对上述国家进行“双反”调查,促成我国在2012年7月和今年9月连续出台反制措施,稳定了投资者对光伏行业的预期。据了解,目前中能硅业的开工率提高到89%,产品价格比去年四季度回升10元/公斤,亏损幅度降低50%,今年产量有望增长30%。
逆境求效益更需精打细算,常州天合光能推动产业水平整合、垂直分工、上下游合作,中间环节大大减少、资产效益明显提高。目前企业负债率控制在71%,在全行业最低。今年产品销量和销售收入将分别增长50%、20%,四季度将实现扭亏为盈;明年力争销量增长60%,盈利能力大幅增强。
拓展新市场,光伏应用“井喷”
“没有出台短期刺激举措,而是巧妙地发挥‘两只手’的作用,引导企业加快转型、赢得先机。”
陈震宁介绍,除落实中央政策外,省里也因地制宜地制定了扶持引导意见,涵盖技术创新、市场拓展、示范应用、发电并网等产业链上下游,形成“集成效应”。同时,上下联动,多方联手,尤其是金融部门,顾全大局,靠前服务,帮助光伏企业优化资产结构,按照市场规则为骨干企业“输血”。
产业回暖,市场需求是“力量之源”。2012年以来,国家和省里多次完善光伏发电扶持政策,加大对终端环节支持力度,仅分布式光伏电站我省就已并网42个,光伏企业拓展内需市场呈现井喷之势。目前,天合光能的内销比重提高至20%。多家光伏企业表示,国家对分布式光伏发电实行0.42元∕千瓦时的补贴后,在东部地区发展分布式光伏应用具有较好的经济性。
产能占全球1∕3的江苏光伏产业,拓展外需市场依然很重要。相比此前单纯出口产品,我省骨干光伏企业已向“综合服务运营商”转型,产品制造与电站建设并举。中盛光电是国内唯一一家具备海外工程建设总承包能力的光伏企业,今年1-7月开工量同比增长60%、组件产品销售增长78%。据了解,中盛光电除巩固传统市场,还开辟了英国、罗马尼亚、澳大利亚、南非等新兴市场,新兴市场的销售贡献占比已由去年的10%提高到30%。
整合提速,“二次起步”重内功
经历发展初期的大起大落,光伏行业正面临“二次起步”。今后发展只有更理性,在商业模式、系统集成、新品研发、成本管控等方面苦练“内功”,才能走得更远。
今年7月,国务院出台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八条意见”,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出台配套措施,关键一条就是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涉及提高准入门槛、加快兼并重组和落后产能淘汰。由于前一轮扩张确实造成低端产能过剩,未来三五年将处在整合期,最终形成3-5家领军企业集聚70%以上的市场份额,朝着高端化、品牌化、规模化方向发展。
多晶硅生产成本全球最低、产品单位能耗全国最低、全球领先,正是中能硅业努力的目标。逆势奋进,中能硅业以技术革新换市场先机,成功开发出硅烷法多晶硅生产技术,2014年对现有工艺改造完成后,生产成本可降至10美元∕公斤,比2011年下降50%左右,远低于全球太阳能原料巨头美国REC公司的17美元∕公斤。
天合光能自主研发的多晶硅组件发电量和转换效率已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转化率高出行业平均1.4个百分点左右。在普华永道旗下专业评比机构发布的全球光伏可持续发展指数中,天合光能排名全球第二、中国第一。
“骨干企业迎来转机,但整个光伏行业尚未完全摆脱困境。”陈震宁表示,将按照市场规律,对重点企业实行“一企一策”,逐个解决发展难题,带动整个产业走出“寒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