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有关部门近日发布了“史上最严光伏政策”,很多光伏领域上市企业在相关消息影响下受到重创。压力之下,有部分企业对这一政策并不理解。
光伏企业相关反应可以理解,但是宣泄情绪于事无补,毕竟光伏产业已经到了不可不控的地步。随着光伏发电装机超预期增长,补贴缺口不断加大和弃光问题频现,已经影响到行业健康有序发展。光伏企业不能只注重短期的一己之利,应当为行业的长远健康发展多做考虑。挑战面前,光伏产业更需要“望远镜”,而不是“放大镜”。
具体来看,对于这次新政的争议主要聚焦在“严控规模”上。新政明确,根据目前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今年我国暂不安排普通光伏电站建设,分布式光伏项目建设在2018年仅安排1000万千瓦纳入指标。这意味着整个国内光伏市场的装机量与去年5300万千瓦的装机相比将出现大幅下滑。
事实上,这一政策变化并非突如其来。国家能源局每年都会根据实际情况,对当年的光伏装机量发出指导性意见,今年4月份的国家能源局例行新闻发布会就提示了控制规模问题。但是,近年来我国光伏装机一再突破规划目标,2016年光伏发电新增装机容量3454万千瓦,2017年由于分布式光伏、光伏扶贫的爆发更导致光伏规模有些失控,提前透支了市场消化能力。
然而,这种不正常的超预期增长不仅没有引起光伏企业警惕,反而增加了各大企业扩张产能的信心。数据显示,2017年扩产项目高达26个,生产多晶硅、硅片、电池片、组件的企业都在扩产。正是在持续扩张产能的情况下,一纸严控装机规模的新政让企业措手不及。
目前,盲目攀升的装机量已经严重威胁到了行业的健康发展。今年一季度,我国弃光电量16.2亿千瓦时,弃光率4.3%,同时国家可再生能源基金的资金缺口截至目前已经超过1000亿元,短期内难以解决。此外,光伏行业的野蛮生长导致泥沙俱下,产生了一系列质量问题。目前,我国对光伏发电每年的补贴约300亿元。同样作为清洁能源的风电,每年补贴仅50亿元至60亿元,其发电量却是光伏的3倍。两者对比可以发现,本次新政的意图就是要规避更大的补贴缺口风险,使光伏产业更加健康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这次新政对于不需要补贴的项目是留有余地的,这也是为了将光伏产业发展的重点从扩大规模转到提质增效、技术进步上来。不可否认,短期内新政将引发一定的行业波动,但大浪淘沙始见金,每一次产业调整都是一次优胜劣汰的市场洗礼,都会促进优势企业更好发展,并加快科技创新的步伐,最终带来光伏发电成本快速下降。期待以后光伏产业的发展越来越不需要依靠补贴,光伏行业的周期特性就越来越弱,更多地体现为长期的成长性。
当然,对于光伏产业也不能简单的一限了之,国家需要出台更多配套政策来帮助企业渡过难关。由于同样的中国光伏企业,同样的技术和产品,在国外建设的一些光伏电站已经实现了平价上网。但在国内,由于融资等非技术成本过高和弃光等问题,平价上网难以实现。这就需要相关部门出台更有针对性的政策为真正走向“光伏强国”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