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淅川县霄山脚下的上集镇关帝村,散落在霄山20多个沟沟叉叉里的213户人家,结束了不通路、不通水、不通电的艰难生活。
架桥、修路,出行不再难;打井、铺管,清水送进户;光伏发电、赤松茸种植、扶贫车间,群众收入多元……在淅川县霄山脚下的上集镇关帝村,散落在霄山20多个沟沟叉叉里的213户人家,结束了不通路、不通水、不通电的艰难生活。
“关帝村的变化,得益于驻村第一书记‘老赵’——赵广奇。”关帝村村主任曹国中亲切地说。脱贫攻坚战全面打响后,淅川县选派137名“第一书记”进驻贫困村,55岁的赵广奇于2015年6月18日来到关帝村。村里81户贫困家庭中,无劳动能力、憨傻痴呆村民占80%。“村里的贫困户一部分没有劳动能力,有没有一种产业,能一次投入终身受益,让贫困户‘不劳而获’?”赵广奇琢磨着。一天晚上,当从电视上看到辽宁等地的光伏发电项目让群众增收时,赵广奇兴奋得一夜没睡,当即开始学习国家扶持新能源产业的有关政策。
在县里的支持下,2017年初夏,赵广奇带着镇村干部和群众代表,到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考察学习,县里划拨50万专款,支持关帝村先行先试。一周后,关帝村15KW居民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成功并网。作为国家级贫困县、河南省深度贫困县,这是淅川历史上首次“借光”赚钱!在随后的三个月内,共建成小型光伏发电站4个,装机总量1100KW,实现村内贫困户全覆盖。贫困户张须基算了一笔账,靠光伏发电一年下来,能挣4000多块。
据悉,按照每户贫困户对应5千瓦的建设标准,淅川县共建成地面村级光伏电站104个,屋顶分布式光伏电站331个,总装机容量47兆瓦,全年预计发电量超6000万度,电费收入约6000万元,带动9400户贫困户年户均增收3000元,连续受益20年。
“这山区盛产红薯,如果把这些鲜红薯加工成红薯干、红薯豆卖到山外去,也能增加群众收入。”一番调研后,赵广奇说干就干,一个总投资380万元的扶贫车间建成并投入生产。从清洗、剥皮,到切片、烘干,全套设备俱全。
“不仅仅是红薯,村里的土豆、萝卜等,都能进行加工处理。”赵广奇表示,也包括正在尝试发展的食用菌——赤松茸。顺着老赵手指的方向望去,十几亩试种基地里,赤松茸长势喜人。种植的原料除了菌种就是玉米秸秆,不添加任何化肥和喷洒药剂,亩产量达8000斤,从种植到采收要4个月时间,一亩地至少收益70000元。
原标题:光伏发电、建立扶贫车间、种植赤松茸,带动群众致富—— “老赵”扶贫,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