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走进瓜州县广至藏族乡,成排的防风林守护在村边、耕地四周,黑色的柏油路通到居民点,一砖到顶的盖板房屋整齐划一,屋顶上一排排太阳能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瓜州县广至藏族乡为集中安置引洮工程九甸峡库区外迁移民而新建的农业综合开发乡,全乡下设6个行政村,32个村民小组,接近1万人。广至乡全年日照时数在3200小时以上,平均气温8.8℃,年平均日照百分率73%,总辐射量在6350兆焦耳/平方米以上,属于太阳能资源丰富的一类区。
2017年,广至乡被确定为瓜州县“三变”改革试点乡镇,“三变”改革如何“破题”,乡村两级找寻突破口,坚持在光能资源上做足“文章”,立足于前期屋顶分布式光伏电站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借助全乡统一建设的平顶砖混结构房屋这一适宜架设光伏发电板的资源优势,提出了农村“三变”的初步构想和实践路径,以农户屋顶折资入股架设光伏电站的“企业+”的“三变”模式,通过引进企业投资新建屋面分布式光伏电站,农户屋顶折资入股的方式获得光伏项目收益。
新堡村1组村民包建红一家于2008年移民至广至藏族乡。最初,一家四口的生活仅靠包建红在外务工的微薄收入维持。2017年2月,在乡政府的帮助下,包建红架设了屋顶光伏电板,增加了家庭收入,减轻了生活负担。
“光伏扶贫项目总共需要2.4万元,我自己筹资金4000元,其余2万元都是政府和企业出资,现在真是好,晒着太阳就能挣钱。”如今的包建红已经没有了初到广至藏族乡的迷茫,他在农闲时外出务工,月收入达4000元,农忙时便回家打理9亩地和1座温室。生活的日渐富裕让包建红奔小康的信心十足。
“以前村民屋顶除堆放秸秆、杂物以外,一直处于闲置状态,没有被开发利用,在充分征求群众意见建议后,将农户屋顶作为资源变为资产,入股企业架设分布式光伏电站,让农民变为股东,按照股权分配进行分红,有效盘活了闲置资源。既杜绝了在屋顶上堆放杂物,又充分合理地利用了空间,美化、靓化了屋顶,不仅使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也使闲置的屋顶有了收益。”新堡村负责人说。
通过引进有资质的光伏合作企业,发展光伏产业项目,户均可装机6-7千瓦光伏电板,并网发电后每户光伏电板年产生利润预计在5000-7000元,按投资比例折股量化,预计农户每年可收益在2500-4000元,每天只要有阳光照射,农户就有源源不断的“阳光收入”,有了受益期长达20-25年的“阳光存折”。
同时,广至乡采取“企业+村集体”模式,用活“阳光”资源,以村委会屋顶为股本,由企业架设光伏电站,安装60千瓦发电设备,光伏电板25组,年发电量10万度左右,所发电全额上网,预计每村年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6万元以上,将屋顶空间变成了增收平台,有效解决了过去村级集体经济依赖集体耕地租赁、收入单一、薄弱的问题,拓宽了收入渠道,壮大了村级集体经济,破解了村级组织“无钱办事”的难题。
去年以来,广至乡结合土地、光源等资源优势,用好用足各类扶贫政策,以光伏扶贫为产业突破口,争取光伏扶贫份额500千瓦,采取“政府主导+企业全额投资建设+贫困农户定额受益”的模式,充分利用戈壁荒滩,建成500KW集中式光伏试点1处,受益农户164户,户均年受益3000元。按照“项目支撑为主、群众自筹为辅、统一规划实施、产权归属农户所有”的原则,在新堡村筛选200户贫困户,每户装机3千瓦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按照自发自用、余电上网的方式,并网发电后户均年发电1600小时,户均收益达3000元以上,收益期长达20年,为群众稳定增收拓宽了渠道,提升了产业扶贫的“造血功能”。
“通过这种‘企业+’的“三变+光伏扶贫”改革模式,可辐射带动农户600户,其中贫困户249户,6个行政村全部实现了集体经济收入零突破,实现了集体强、农民富、企业兴的共赢发展格局。”广至乡党委书记鲁辉说。
原标题:瓜州县贫困群众借“顶”生财 变“光”为宝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