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性派表示,2018年应该与2017年持平,50G上下吧。乐观者做出了60G甚至以上的预测,预测的逻辑是组件价格的下降会带来分布式市场的持续爆发。无论未来是多少GW的发展,都需要资金的持续投入。再经历几年发展后,现有的市场玩家还能增持多少电站呢?
目前超过2GW以上的持有者一共12家,7家是国企性质(领跑者表格里是8家,有一家我没算成国企)。1.2GW以上的22家中,8家是国有企业(有2家标得国企,但是我没有算作国企)。按照平均每瓦8元的价格,民营企业扛上100亿至150亿的硬资产,还是压力比较大的。每年光财务成本至少10亿级别起,还不算其他的费用。关键是光伏电站大量并网于2015年底之后,现在补贴还是飘在空中的。
现在问题就是,到了2018年了,光伏电站大量进入到还本付息的阶段(刚开始只还利息),接下来各位老板怎么办?先不说新的融资怎么搞,就这些旧债,能不能还的起?
不过我们光伏行业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整个2018年的金融市场,大概率是很多不良爆发的一年。才刚开年就是大片频出,从南京的钱宝网到成都的千亿级别浦发大坑,貌似没有个几百亿窟窿都不好意思出来道歉。就在这样的情况下,上峰还在坚持挤水分、去杠杆,可见这次决心很大。民间的平台炸裂,国有的也不一定兜不住,云南省国有资本运营有限公司及其旗下子公司,未能按时足额偿还信托贷款本息,已经导致中融信托两款集合资金信托计划延期。省级融资平台的违约加上各省自发调减GDP,用银行朋友的话说,“省级平台都这样,我们还能相信谁?”
我想说的是,对于资产的信心应该来自于专业,银行要么提高自己的专业实力,要么请第三方来协助判断项目,同时通过其他的风险分散手段来保护自己。银行等金融结构确实到了要练内功的时刻了。之前国企信用高,是有政府在撑着,政府能撑住是因为过去基数低,经济发展快。今时不同往日,各省已经自发调减GDP,真心撑的好辛苦。那么未来的融资的核心就是基础资产的质量,在这点上,欧美的银行是自己组建技术团队判断资产质量的,这才是金融机构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另外一个是如何匹配两端的资金成本和周期。这里就先不多讨论了。
先解决基础资产质量判断这个关键因素。为解决这个问题,中国新能源电力投融资联盟联合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水利水电咨询公司和中国电科院新能源研究中心共同组建了中国新能源电力资产投融资与交易平台,建立资产池,形成透明的资产质量判断标准。
回到钱从哪里来的这个问题,联盟判断,仅靠现有的市场参与者无法支撑2018年的新增市场,必须引入新的投资主体。新的投资主体往往是其他行业转型或者新增新能源业务,缺乏新能源行业经验,所以公平、公开、公正的投资服务,对吸引他们进入行业至关重要。这也是平台建立的初衷和未来服务的重点。
综合来看光伏行业的发展阶段和大的金融市场背景,联盟有理由相信,2018年是光伏资产流动之年和分级之年,部分的企业的进场之年和退出之年。总之,2018会很精彩。
原标题:2018年光伏装机50G?60G?100G?光伏钱从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