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负债累累的尚德电力(STP.NYSE)交出行业领头羊位置后,英利绿色能源(YGE.NYSE,下称“英利”)当仁不让地成了全球出货量最大的光伏公司。
但这家公司同样面临负债高企的问题,而且快速扩张的产能未能带来业绩的提升,反埋下隐患。为做大全产业链,英利豪赌多晶硅,其旗下的“六九硅业”投资巨大,而最终不得不吞下22亿元大额计提的苦果。
国内上市的某光伏企业CEO毫不客气地说,英利所面临的挑战也可能是最大的。
高负债高产能之患
2007年6月,英利赴美上市融资3.19亿美元。当时英利的预计是,2010年该公司的硅片、电池及组件产能会有600兆瓦之多。
上市后,英利也通过银行借款、发债等方式继续募集资金、扩大公司的各产品产能及销售、市场业务。
其与国开行、中国进出口银行等建立了伙伴关系,而负债也在逐步扩大。尤其引人注意的是,该公司的短期借款不断叠加。2009年,公司的短期借款是35亿元,而长期借款仅为7.53亿元;2010年、2011年其短期借款扩大至58.7亿元、82.25亿元之高,同长期借款则是24亿元、34亿元。
去年第三季度,英利的短期借款为11.853亿美元。
在不断向银行等机构获得了大量借款之后,英利的钱投资到了哪里,是否产生了足够多的效益?
英利曾经野心勃勃地投资六九硅业有限公司(即“六九硅业”)项目并没有顺利实现其做大英利全产业链的愿望,也没有得到很好的收益,反而让公司摔了一跤。
2010年8月5日,酝酿多年的六九硅业正式投产,其年产能预计为3000吨。英利是这样描述这家企业状况的:“六九硅业的成功投产,进一步延伸了公司的产业链,稳固了英利作为全球最大垂直一体化光伏发电产品制造商的地位。”
谁料想,在2011年年报中,这一被寄予太多期望的多晶硅项目,迅速被减值了22.75亿元,同时被减值的商誉也有2.734亿元。
多位光伏行业人士向《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说道,该公司采用的新硅烷法的技术路线,未必适合英利。在全球大多数多晶硅公司都在研究改良西门子法技术时,英利选择了一条并不太为人熟知的路线,而且保密也做到家。“六九硅业的技术是外买过来的,而且技术团队也全部是外聘的。”
“据说六九硅业是韩国公司提供的技术。但在韩国,除了OCI之外,几乎没有什么叫得出名字的大型多晶硅企业。”一位从事多晶硅行业的管理层人士对本报记者表示,新硅烷法没有量产的记录。
尽管英利曾号称“六九硅业”可以达到每公斤28美元的价格,但在2011年下半年之后,多晶硅成交价还要比这低,加之六九硅业未能达产100%,其成本是否降低至28美元也很难说,最终导致英利在生产了1年多之后,彻底放弃了六九硅业,以22亿元人民币的高额代价挥别多晶硅市场。
寻找现金奶牛
在减值了多晶硅项目之后,英利近2年仍然处于亏损阶段。2012年,其净利润为-31.91亿元,去年前三个季度的税后利润分别为-6.41亿元、-3.29亿元及-2.77亿元。2013年全年亏损可能性极大。
规模的意义似乎并不大。据Solarbuzz的预测,2013年英利是首个年度供应量超过3G瓦的组件供应商。在硅片、电池及组件上,英利的产业版图及规模也无人能敌。其从1998年的3兆瓦,用了短短15年时间,将产能扩大到了2450兆瓦。
不过,海润光伏CEO杨怀进近日对记者说,现在对光伏企业而言更重要的是进入电站市场,电站才是现金奶牛。
“各大企业的组件毛利都差不多,而且近期还在下降,大家都在拼电站业务。无论是阿特斯,还是晶科能源,这些已实现盈利的企业,靠的都是电站来赚钱。”
对于英利这样一个拥有庞大组件制造能力的企业,其如何转身成了当务之急。一位光伏行业前管理人士就评价道,现在就要看英利的战略决策是怎样制定的了。
“以前做大组件产业链的战略也没有错,英利通过组件业务的扩充,做到了业界的光伏组件成本最低。现在,潮流已变,所以怎么制定下一步策略、策略执行得如何,要看苗连生及团队的行动了。”
2013年6月,英利获得了国开行1.65亿美元的贷款,其部分资金会用于光伏电站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