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他原材料并无二致的是,多晶硅显然会随着市场大范围的需求、政策快速更替以及产能的扩张等进行适度调整,预期第四季度开始回落,涨跌也实属正常。
但是,如果从一个更广阔的视野和历史进程方向观察,多晶硅已跨越了部分原材料产品的售卖怪圈,由过去海外垄断的特殊时期,走向了更符合摩尔定律的中国制造,这是行业的最大幸事。
近日,世界级的多晶硅生产商保利协鑫(3800.HK)副总裁受邀参加《美中新能源材料创新创业合作论坛》,其间他代表中国有色金属硅业协会所做的《中国多晶硅产业发展报告》引发了哥伦比亚大学会场内学界和企业界人士的极大关注,发言完毕时掌声雷动。在吕锦标看来,极致管理、高端技术和快速降本“三箭齐发”,加之各方激励政策赋能,中国多晶硅企业已从只能提供0.5%全球产量的小作坊,转向为世界70%以上光伏组件供货的一个个巨擘,它们在这片热土上蓬勃而起。而以光伏产业为代表的中国新能源行业也会进入下一个五年黄金期,增长的质量将超过前五年(2012-2017)。
《中国多晶硅产业发展报告》
中国光伏产业是从2005年开启的,历经12年已成为全球最大的需求市场和生产地。在12年中,2009年的国发38号文将多晶硅归入了产能过剩行业,做了“高耗能和高污染”产业严格限制,市场备受打击。而2013年时,国发24号文再次提出了“关于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加之“双反”等政策的出现,让具备投产条件的技改工程和新建工程得以重见天日,多晶硅在产企业也恢复至16家。2016年,国发892号文件又将多晶硅从产能过剩的产业名单中剔除,上下游市场振奋不已。
中国多晶硅产业规模扩张情况
事实上,在2005年时中国多晶硅产量不到全球的0.5%,首条生产线仅为年产300吨左右,直至2007年,年产1500吨的生产线正式落成。随后多晶硅产能继续扩大,2009年、2012年和2016年时,我国多晶硅出现了年产5000吨、年产1万吨和年产1.5万吨的生产线,单体规模也从万吨级别扩容至10万吨之巨。如此之大的体量,至今没有任何国外生产商打破。而另一方面,国际经济金融和贸易政策也深刻影响了行业走势,使整体市场格局显现了较大变化。2008年时,欧美全产业危机爆发,欧洲光伏市场急剧萎缩,也就是那时中国多晶硅的售价全线溃退,每公斤上百美元的多晶硅跌破了30美元。欧美相关机构也连续对中国光伏产品发起了“双反”调查。直至2013年时,支持中国光伏应用市场的各项政策开启,欧美以外新兴市场成为企业出海首选、对欧美韩的中国多晶硅“双反”等政策也赋予了行业新的生命力。 在政策、技术及管理经验等多重因素的叠加之下,中国多晶硅产业规模显著扩张,呈现出四大变化:产能产量增速明显高于全球;市场份额跃居世界第一;自给率稳步攀升;规模企业跻身全球一线公司。
2005年之前,国际多晶硅技术和市场主要被美、日、德三国的Hemlock 、MEMC、REC、WAKER、TOKUYAMA、MITSUBISHI等七家公司完全垄断。中国多晶硅的产能产量在全球占比不及0.5%。8年“抗战”后,至2013年底,中国多晶硅的产量达8.3万吨,在当年全球总产量的占比达32.7%,从此跃居全球产量第一位。
2016年,中国多晶硅的产量达到19.5万吨,较2013年大幅增加135%,占全球总产量的50.5%,首次占比超过一半以上,稳居全球最大多晶硅生产国。 中国多晶硅产业突破技术封锁之前,市场需求几乎全部依赖进口,2007年国内多晶硅产量在总消费量中的占比仅为10.9%。经加速扩张,供应量显著增加,2010年中国产品的占比已达到47.8%。 2011年开始,美、韩及欧盟对中国多晶硅的低价倾销是导致国内整个多晶硅行业陷入危局的致命因素,2012年底国内企业全面停产,即便如此,当年多晶硅产量在总消费量中的占比也有43.2%。
技术进步、降本提质皆为光伏产业的顺利扩容带来了市场机遇,市场得以快速健康地发展。到2016年底,中国多晶硅产量占总销量达58.1%。结束了多晶硅依赖进口的历史。
2017年,保利协鑫产量为7.6万吨,德国瓦克、美国OCI分别有6.5万吨左右,其余几家大型公司的排名为:HEMLOCK、REC、洛阳中硅、四川永祥、新疆大全及亚洲硅业等。江苏中能、新特能源、洛阳中硅、亚洲硅业、新疆大全分别是中国的万吨级多晶硅企业,其中保利协鑫的江苏中能位居全球首位,新特能源位居第四,全球十大多晶硅企业中,中方占了六席。
工艺技术突飞猛进
国内多晶硅取得了哪些进步呢?从规模经济技术角度看,2005年时,首条年产300吨生产线正式下线。2007年和2009年,市场上也分别出现了1500吨和5000吨的生产线,单体产能高达万吨。
而2012年和2016年,单体多晶硅的产能也从5万吨升至10万吨。还原技术则由2007年的12对棒上升至24对棒、36对棒、48对棒。氢化技术以热氢化为主转变为更环保节能的冷氢化。 在节能环保方面,多晶硅生产过程中的综合电耗,由2007年的350千瓦时降至2016年的60千瓦时;还原电耗也由180千瓦时降至42千瓦时左右。改良西门子法的多晶硅制造成本也从2007年的70美元/公斤跌至12美元/公斤,甚至10美元以下,下降幅度高达70%以上。 让行业发生巨变的有“GCL棒状硅”和“FBR硅烷流化床法颗粒硅”两大技术。前者属于自主研发的第四代改良西门子法生产技术,包含了多项代表国际先进水平的核心技术,其中氯氢化等技术指标达到国际领先。而“FBR硅烷流化床法”颗粒硅则是全球第三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硅烷流化床技术,单体的规模全球最大,能耗更低,更具成本优势,产品可达电子级水平,应用前景广阔。 保利协鑫的2.5万吨硅烷流化床法二代项目在2015年启动工艺试生产;2017年,第三代流化床已稳定生产。而陕西天宏与REC合作的2万吨颗粒硅项目则于2017年进入安装调试。中国多晶硅产业的发展伴随全球光伏市场需求的拉动,技术进步体现在管理团队的成熟和研发投入上,保证了生产的连续稳定运行,实现持续降本增效。技术的自主同时体现在装备落地与行业共享,这让新技术新产品的产业化推广成为大趋势。
保障原料供应
2007年,是我国多晶硅的产业元年,产量为1130吨,仅可供国内需求的10.9%。经过十年的发展,国内多晶硅产量已快速增至19.5万吨,可保障国内58.1%的需求量。目前,我国多晶硅可保障50GW光伏安装量的原料供应,已占到目前全球实际安装量的71.4%。未来两年内,硅片金刚线切割技术全部改造完成后的多晶硅产能就可满足国内70-80GW需求量,原料保障力度日渐增强。
而从价格上看,目前虽有一定涨幅,但整体而言多晶硅的价格实则处于“稳中有升降”的阶段。2007-2016年期间,多晶硅价格从最高点的475美元/公斤降至最低的11美元/公斤,最大降幅高达97.7%。同期,多晶硅占光伏组件的成本也由50%快速下滑至15%左右。组件价格从30元/瓦降至3元/瓦以下。全球光伏装机从每年不足1吉瓦到70-100吉瓦,市场增长幅度令人难以想象之大。
由多晶硅这一顶层战略出发,凭借勇气、胆识和极高悟性,协鑫集团用十年时间完整构建了全球最强晶体硅产业链:上游为保利协鑫能源控股有限公司(3800.HK),中游为协鑫集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002506.SZ),下游为协鑫新能源控股有限公司(00451.HK)。
在全体技术管理人员的奋战下,世界级的领先多晶硅生产工艺脱颖而出,GCL西门子法8万吨年产能、多晶硅综合成本领先、颗粒硅现金成本领先等三大特色也变为了公司的魅力资本。全球最大的硅片制造商之一保利协鑫也达到了年产能20GW的规模,市场占有率30%。半导体级的硅片创新项目建设也将在今后发挥更多作用。
未来,保利协鑫将从现有的7.6万吨多晶硅产能提升至14万吨,高效硅片达20GW产能,规划30GW。协鑫集成光伏电池的产能为2GW,规划5GW,光伏组件新增产能5GW。协鑫新能源电站并网项目4GW,规划为24GW。
近5年来,中国光伏处于高速运转时期,年增幅超过30%。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进一步到位,经济结构调整也更趋向低碳,绿色发展,新能源产业获得的政策力量与加持也会更多,又一个黄金期指日可待。光伏产业在《中国制造2025》计划的推进下,已进入平价上网时代,对以晶体硅光伏为主导的产业,再加上半导体产业对高纯产品的需求,多晶硅产业也必将是一个高效化、高端化的发展阶段。
原标题:中国企业十年成就多晶硅自主,未来五年再迎黄金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