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日,美国商务部就对华光伏产品第三次反补贴行政复审作出终裁,我国企业被裁定17.14%-18.3%的反补贴税率。业内分析认为,近年来国内光伏需求快速增长,中国光伏出口市场日趋多元化,美国此举不会对中国光伏产业造成较大影响。然而,欧美对我国光伏业“双反”已成常态,要减少贸易摩擦,仍需加快行业整合重组和技术进步,从以规模取胜过渡到以技术取胜,提高我光伏产品国际竞争力。
近年来,欧美频频对我国光伏产品举起“双反”大棒,征收高额税率。
今年5月23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发布公告,将对全球光伏电池及组件发起保障措施调查(“201”调查)。对此,我国商务部再次用“过度保护”来形容美方又一次针对本国之外的光伏产业发起调查,认为此举将会扰乱全球光伏产业链的正常发展秩序。
3月1日,欧盟委员会宣布将对华光伏反倾销反补贴措施延长实施18个月。之前业内传闻的欧盟结束对华光伏产品“双反”不但未能兑现,相关措施继续延长。
分析原因,一方面,一些欧美光伏企业在市场竞争、优胜劣汰下破产,今年5月,德国光伏企业SolarWorld宣布破产;4月,美国光伏企业Suniva也宣布破产倒闭。它们将责任直接推卸给市场竞争者,刻意扩大我国光伏企业的低价竞争,利用美国“201”条款、“双反”等工具,给全球光伏产业以重击。另一方面,我国光伏产业发展迅速,依靠技术进步和成本下降,光伏产品凭借“物美价廉”,在国际市场上拥有较强的竞争优势,一些光伏产品进口国担忧本国产业遭受中国光伏的强烈冲击,因而采取贸易保护措施加以遏制。
业内专家指出,美国保障措施调查或对我国的光伏产业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但总体来说,我国光伏产品的主要市场在我国本土及其他亚洲地区,美国此举对我国本土光伏企业影响范围有限。据中国能源网首席信息官韩晓平解释,从“十二五”开始,亚洲及国内光伏需求量激增,光伏制造成本下降,带动产业快速发展。
而欧盟对华光伏实施“双反”没有挽救本土制造业,也无法阻挡我国光伏制造业继续扩大全球竞争优势。之前约定的中欧光伏价格承诺对我国出口企业也有很多限制,导致我国主要出口企业退出价格承诺,出口欧盟几乎停摆。今年6月,英利太阳能正式宣布退出欧盟的太阳能产品限价限量协议(MIP)。据悉,英利是第24家撤出MIP的中国厂商,中国已无仍与欧盟保持协议关系的一线大厂。
当前,受“6 30”抢装潮带动,国内多家光伏企业半年报向好。Wind统计数据显示,在已经披露的半年报业绩预告的19家光伏上市公司中,预期盈利公司达13家,占比约7成。业内人士认为,领跑者计划、扶贫项目、分布式市场等需求将会落在三季度。
与此同时,我国光伏出口市场呈多元化趋势。根据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数据,从2017年前4个月我国光伏组件出口格局看,亚洲占据我国光伏组件出口额约77%的份额,传统出口市场欧洲和北美洲受“双反”措施或政策影响,分别仅占5.7%和0.8%。其中,印度成为我国光伏组件出口最大市场,大幅增长84%,占比41.8%。按出口额占比,第二至第五位出口市场依次是日本(22.7%)、巴基斯坦(4.8%)、澳大利亚(4.1%)和巴西(3.6%)。
对于美国再次对中国光伏产品征高额税,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指出,美国只是中国光伏产品出口市场之一,影响有限,且中国光伏企业仍可通过积极开拓欧美以外的新兴国际市场来规避“双反”。但更重要的是,面对国际贸易摩擦,中国光伏企业不能仅靠“低价”抢占市场,而应当消除行业内部恶性竞争,加快行业重组和技术进步,提高中国光伏产品质量,“以质取胜”,提高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将是关键。
原标题: 提高产品竞争力是减少光伏业贸易摩擦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