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坏账严重”的情况确实会存在,但更重要的是反思:怎么在项目的“上马潮”中保持冷静的头脑,形成与产业的“良性互动”,避免“嫌贫爱富”声音的出现,都需要中国银行业进一步进行思考
在沿海一家光伏企业的管理层人士眼中,中国光伏行业目前“可以看的”有两件事:一件是产品出货量,“这事关企业的盈利能否真正在2014年好起来”及“行业是否真正回暖”;另一件是“最近的事”,即中美两国关于光伏业的新一轮纷争,“因为,这对光伏业心理层面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
这位管理层人士感到欣慰的是,“排名前几位光伏企业的出货量都不错”,这让人“看到了进一步回暖的势头”。另外,虽然“还不知道美国发起的‘双反调查’(反倾销和反补贴)会对企业产生多大负面能级的影响”,但“至少官方没有坐视中国光伏业的利益受损”—2月17日,据中国商务部官网消息,商务部进出口公平贸易局负责人明确表示,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未能充分客观地考虑中美光伏产业相互依存的事实和现状,“中国光伏产品不仅没有损害美国的产业利益,且还为美国上下游产业带来了巨大的商业利益和就业机会”。
“美方于2014年1月23日再次对中国光伏产品发起双反调查,目的在于全面严格限制中国对美出口晶硅光伏产品。”上述负责人强调,“中国商务部将组织协调中国光伏业界和相关企业继续做好有关产业损害、倾销、补贴等问题的法律抗辩工作,维护中方合法权益。”
然而,《国际金融报》记者却获得了这样的信息,在光伏上下游链条中,不是所有的行业和企业都能彻底感受到“国内光伏业的回暖”。近日,有银行业内人士对本报记者透露,在银行业的“坏账”这一环,光伏行业同样“有所贡献”,“其中,五大银行中的某家银行受光伏坏账的影响还比较大。”
根据该消息,《国际金融报》记者进行了多方打听和求证。但与上述银行业内人士披露的信息不同,数家光伏企业均否认了“光伏坏账对银行影响较大”的说法。其中,江苏一家光伏企业高层人士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虽然每个企业的感受有所不同、盈利和亏损等也存在差异,但仅站在我们企业的角度看,公司和银行有比较良性的互动,且银行至今保持着对企业的支持。”
一位不愿具名的浙江中小银行的贷款部门客户经理对《国际金融报》记者确认,光伏业属于“国家整体上支持的企业”,“坏账也可能是存在的”,但“按目前的情况,如果有光伏企业找我们,经过风险评估后,还是会贷款给光伏企业”,且“不会过分担忧坏账的形成”。
年年有“坏账”
在平安证券能源金融部执行总经理王海生看来,“光伏坏账”消息的出现并不意外,“很正常,在光伏业陷入产能过剩、外部又遭遇打压的2012年和2013年,早就在市场出现过了”。
“尤其是一些没有看清未来形势,之前又‘上马’了不少项目的光伏企业,在资金链拉得过长,且行业短期未能快速回暖的情况下,可能一时间真的会还不起银行的贷款。进而,产生了部分银行‘坏账’。”王海生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
比如,2013年初,《国际金融报》记者跟踪采访上海超日太阳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超日太阳”)时就发现,该公司欠了银行大笔资金。公开数据显示,2013年第一季度,该公司基本营运费用预计为2400万元,银行贷款利息2572万元,公司债息8980万元,到期银行贷款本金12.72亿元,供应商到期货款7.53亿元,提取公司债券偿还基金1亿元,应归还政府和其他企业的借款2.33亿元。
江苏光伏企业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下称“无锡尚德”)2013年同样面临遭遇了还不起银行贷款的问题。新华网的数据是,截至去年2月底,“包括工行、农行、中行等在内的9家债权银行对无锡尚德的本外币授信余额折合已达到71亿元”。
“由于所欠银行债务陆续到期,考虑到债务方的现实境况,以及至今未对债权银行逾期授信提出切实可行的还款方案等因素,为最大限度维护债权人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必须按照市场化原则依法采取措施,对无锡尚德实施破产重组。”当时,银行方面的这番表态,也拉开了无锡尚德重组的“序幕”。
事实上,更早在2012年,曾经的光伏“大佬”江西赛维LDK太阳能高科技有限公司(下称“赛维”)就曝出了银行“坏账门”。当时有市场传闻言之凿凿,截至当年3月末,赛维的负债高达293.46亿元,“其中,在该公司借款中,有上海浦发银行(600000,股吧)的15.10亿元贷款”。这则市场传闻还称,这笔浦发银行的借款“或已成坏账”。
由于影响颇大,浦发银行当时很快进行了回应,在否认15亿元坏账存在的同时,还表示“对赛维LDK太阳能高科技(合肥)有限公司贸易融资业务授信敞口(可用的授信余额)2.52亿元,由其母公司提供担保,迄今相关业务还本付息正常”。
不止是2013年,今年光伏产生的坏账同样引起了银行的注意。据上述银行业内人士日前对《国际金融报》记者的说法,光伏行业对银行坏账的贡献“不在少数”,部分银行甚至“比较严重”。
“根据有些银行的操作手段,面临坏账,且可能影响到整个支行时,为了避免太过剧烈的波动,可能会采取借新账让该公司还旧账的方式。前提是,这家企业在继续经营,且能按时交付利息。这样的话,这部分借款就可以不算作坏账。”针对上述“光伏坏账”的消息,上述银行贷款部门的客户经理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解释,“但一旦真的出现了坏账,有很大原因是,这家光伏公司‘真的不行了’,甚至可能资不抵债,直至破产。从这个角度判断,市场中一旦有破产的光伏企业,就很可能让银行产生坏账。”
但《国际金融报》记者搜索公开信息时发现,截至发稿,包括上述被曝出“受光伏坏账影响较大”的国有银行在内,暂时没有银行的分行或支行发布“严重坏账”的消息或预警。
“坏账说”是否靠谱
听到记者的询问,了解光伏设备买卖的行内人士苏女士觉得“很奇怪”。“按道理说,不会产生这么多坏账。”2月19日,苏女士在和《国际金融报》记者交流时坦言,“去年,光伏企业的形势还不错。就我了解的情况,中部省份的一家光伏激光切割设备商就卖出了数家硅片企业不少设备产品。”
“是吗?真的这样说?”2月17日,当记者将坏账的说法讲述给上述沿海光伏企业的管理层人士时,他明确表示了“否认”,“在我个人看来,如果站在整体光伏业及银行业的角度看,根本没这么严重。一方面,相比于2012年,2013年6月光伏企业结束了近年来最大的外部利空—欧盟对中国光伏‘双反’案后,行业整体出现触底反弹的势头,同时,在国家对光伏行业的扶持政策刺激下,需求也逐渐有所起色,从这个角度看,出现由光伏引起的大规模银行坏账情况的可能性,并不大。”
“另一方面,从行业前十位的企业情况看,如果要寻求融资,银行的贷款只是占其中的一部分,只要不激进,且考虑还债能力的前提下,量都不会太大。”上述管理层人士表示,“而且,假如这家企业是上市公司,完全可以通过公开市场发债或募资的形式,获取融资。”
他还对《国际金融报》记者透露,站在他所能了解的层面,银行要贷下一轮贷款给这家企业的前提是“还清利息”或“还清旧账”,“如果不这样,银行往往考虑再三,或最终也不会贷款给你”。
江苏保利协鑫能源控股有限公司(下称“保利协鑫”)副总裁吕锦标对《国际金融报》记者透露,保利协鑫和多家银行的沟通“很融洽”,且没有在贷款上“阻扰企业的融资”。
“有的时候,比如我们想要收购或进一步拓展业务,多家银行会联合起来,组建银团来找公司,提供融资上的帮助。”吕锦标介绍,“实际上,银行很看好我们企业。原因是,他们看到了公司的增长数据:2013年多晶硅的出货量提升了35%,硅片甚至提升了60%。因此,我个人的体验是,保利协鑫和银行保持着很好的关系。”
“如果非要说造成‘银行坏账’,可能是一些破产重组、资不抵债的一些企业造成的。但站在整个光伏业的角度看,这样的比例并不高。”吕锦标对本报记者分析。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说,过去几年,光伏业迅猛增长,不乏一些企业“头脑发热”,进而过度发展的情况。“然而,整体上看,不能否认光伏企业的努力,且破产的企业还不足以对银行造成大规模整体的冲击。”林伯强说,“银行不是‘傻子’,会放任风险不管?”
与上述乐观的说法不同,江苏省光伏协会秘书长许瑞林对媒体称,2011年上半年,扩张产能集中投产后,全行业很快陷入恶性价格战,并在2012年引发美国、欧盟的“双反”。
他还对媒体说,光伏行业贷款扩张产能后,没过几天好日子,就连续5个季度亏损,“到2013年年底,行业内龙头企业的负债率在80%至85%之间,个别企业达到90%以上”。
在近日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中,交通银行也称,传统不良贷款多发领域的风险暴露依然较为明显。
“首先,除‘两高一剩’(高耗能、高污染及产能过剩)行业外,以钢贸商等特定行业和东部沿海地区的外向型企业为代表的中小企业不良贷款也增长较快。其次,部分行业的风险将会继续显现。”这份报告“点”到了光伏、机械设备制造、造船和航运等行业的名字,“由于这些行业受外部需求影响较大,已经有企业出现大幅亏损和经营困难的现象。”
报告还分析,贷款风险开始出现向上下游的传统强势企业扩散的趋势,“随着某些行业(如航运业)经营环境的进一步变化,处于产业链上游的大型企业开始受到波及”。
银行坏账上升
针对上述争议,一位媒体人直言,光伏业成为坏账的消息略显得“有些讽刺”。“过去几年,大家能看到的是,在长三角地区,坏账最高的应该是地方银监局一再预警的钢贸商。站在更广的范围,说到坏账率,或许没什么行业能跟房地产行业相比了。”在与《国际金融报》记者交流时,该人士说。
林伯强亦对本报发出反问:“如果光伏坏账被称为‘大规模’的话,那么,房地产行业呢?”
“理论上看,房地产确实可能成为银行坏账风险最大的来源之一。就拿三、四线城市来说,一旦房价大幅下跌,甚至跌到成本线下,那么,开发商就不能回笼大额资金,进而,造成的就是对银行的违约及坏账的形成。”昨晚,当《国际金融报》将上述观点向一位四线城市的开发商求证时,她如是回答。
除了比较钢贸商群体和房地产行业,光伏业的另一个比较对象是信用卡。就增幅看,信用卡的坏账提升速度可能不会比包括光伏行业在内的其他任何行业慢。
央行2月17日发布的《2013年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显示,2013年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坏账)251.92亿元,较上年末增加105.34亿元,增长71.86%。同时,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占期末应偿信贷总额(坏账率)的1.37%,占比较上年末上升了0.08个百分点。
不过,值得警惕的是,抛开坏账来源的争议,中国银行业整体的坏账情况确实需要关注。中国银监会2月13日发布的《商业银行主要监管指标情况表》(下称“《情况表》”)显示,截至2013年末,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升至1%,创两年高点。《情况表》显示,中国第四季度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5921亿元,比第三季度增长了285亿元。
对此,有评论分析,“这表明,随着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的放缓,银行业坏账风险有所上升。
国际三大评级机构之一的标准普尔发布报告称,考虑到中国政府可能维持偏紧的流动性并继续放宽对金融业的限制,2014年中国银行业贷款质量和盈利能力将进一步下降。
“我们相信,中国商业银行的坏账率将显著上升,中国商业银行面临的巨大债务风险来自地方融资平台债务,随着中国十数年来建设狂潮的冷却,制造企业产能过剩问题突出。”标准普尔高级董事廖强表示。
中国银监会的警示并非没有先兆。据2013年中报,有统计显示,16家上市银行的银行不良贷款余额达4400亿元,相比2012年末增加了近400亿元,“16家银行无一例外,不良贷款余额全部上升”。
风险仍可控
对于2013年坏账率上升的情况,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称,“2013年,受到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的影响,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出现较快增长,而在以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去经济杠杆为基础的信贷政策下,贷款增长对不良贷款的稀释作用也有所减弱,导致全年资产质量继续呈现下行趋势。”
“总体来看,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水平仍相对较低,拨备也较为充足,未来虽继续面临压力,但行业整体风险可控。”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同时强调。
《人民日报》2月19日刊登的中国银监会主席尚福林有关银行业改革的署名文章称,虽然目前中国银行业总体风险可控,但个体风险、局部风险、区域风险增加。“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克服发展瓶颈和体制障碍,必须全面深化改革。”尚福林称。
“当前,中国金融改革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尚福林坦言,“在经济和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金融竞争更加激烈,对银行业经营管理提出更高要求;国内经济面临外需不足和内需短期不振的双重压力,产能过剩矛盾和企业经营困难加大,信贷风险防控压力上升;银行业务结构日趋复杂多元,流动性风险管理比较滞后;利率市场化改革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步伐加快,将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带来新的挑战。”
在这篇见诸报端的文章中,尚福林建议,着力提高市场协同性,在完善金融市场体系上取得新突破。
尚福林还建议,利用信贷杠杆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大对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的信贷支持力度,推动化解过剩产能。同时,发展消费金融、助推消费升级,加快完善银行业消费服务功能,优化刷卡消费环境等。另外,创新服务机制、提高服务效能。支持银行与网络、电信运营商开展高水平、深层次合作。
“在进一步改革的同时,可能还要反思一下银行与实体行业的关系。”一位在国有银行有过10年从业经历的人士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说,“就拿光伏来说,现在为什么会有坏账的争议?可能也与当初银行们‘不成熟’的想法有关。比如,回到2008年时,银行们或许都会认为光伏行业是新兴产业和有潜力的行业,却没有看清这个行业的发展趋势,也没有进行最全面的风险评估。最终,市场出现的是产能过剩和对光伏坏账的争议。当然,站在企业的角度,要思考的是,不能只想着一味扩大产能,而不去专注一个领域进行发展,即他们也要对银行负责。”
事实上,这已经是《国际金融报》记者再一次听到类似的感慨。此前在调查上海钢贸商的纷争期间,亦有部分钢贸商对本报确认,“很多时候,尤其是钢贸商群体发展壮大、钢铁行业形势发展良好的初期,都是银行的信贷员或客户经理主动来找他们,而不是自己跑去银行寻求贷款。”
上述光伏和钢贸商的案例,或许同样值得未来的决策人士思考,即从产业发展的角度,在看似红火的行业发展大潮背后,作为实体支持者的银行还是要保持着一份冷静,全面地考虑问题,真正做到在控制风险的同时,又推动了实体企业或行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