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17年,随着此前《太阳能发展“十三五”规划》的发布,以及诸多配套政策和产业要素的汇集,中国的分布式光伏产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国家层面的相关规划明确要求大力推进分布式光伏发电。
到2020年建成100个分布式光伏应用示范区,园区内80%的新建建筑屋顶、50%的已有建筑屋顶安装光伏发电。同时,要在具备开发条件的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大型工矿企业以及商场学校医院等公共建筑,统一规划并组织实施屋顶光伏工程,等等。
产业趋势不可逆,能源民主化的进程和分布式光伏未来的万亿“蓝海”已可预期。然而分布式光伏目前仍面临着诸多风险。比如:屋顶资源供需信息不对称;光伏分布式点多面散;运维管理难度大等。某种程度上,分布式光伏仍然是“勇敢者的游戏”,稍有不慎就可能陷入泥沼。
其中,“融资难、变现难”依然是目前分布式光伏发展的最大掣肘之一。《太阳能发展“十三五”规划》已经提出,要鼓励金融监管机构和金融机构实施促进可再生能源等清洁能源发展的绿色信贷政策,探索售电收益权和项目资产作为抵押的贷款机制。要完善分布式光伏发电创新金融支持机制,积极推动银行等金融机构与地方政府合作建立光伏发电项目的投融资服务平台。不过,具体如何落实,如何调动各方投资的积极性,如何平衡相关方的利益,目前各方仍需积极探索。
那么,分布式光伏融资到底难在哪里?企业层面又是否有具体的解决之道?本文策划聚焦“分布式光伏融资难”的问题,看看专家、企业大咖门都怎么看、怎么说、怎么解。
大咖说
人大代表、晶龙实业集团董事长 靳保芳:分布式光伏急需解决融资难问题。金融机构普遍无法将分布式光伏系统当作一个可带来稳定收益的资产。难以真实评估分布式光伏系统的现金收益,无法对项目给予有现金流担保的贷款。原因主要有屋顶权属只能租用,不能办理产权证,易产生纠纷,使得光伏投资业主的投资风险和电站存续期内的不确定性增加,阻碍了分布式投资的积极性等。
天合光能副总裁 娄力争:分布式光伏初始投资相对较高,融资难问题一直是困扰行业发展的一个瓶颈。一方面,分布式光伏所需项目资金较小,很难获得低利率的银行贷款支持;一方面,金融机构“看不懂门道”,没有合适的商业模式,难以把控风险,真正进入分布式光伏的资本较少;另一方面,金融机构明显感觉到国家政策的变化,开始进入新能源行业,但主要垂青于集中式光伏项目,对分布式光伏项目多持“观望态度”。
大海集团总经理 刘德杰:光伏融资普遍存在融资难和期限错配的问题:20MW以下的电站融资几乎无人问津,银行给企业融资没有产品对接,即使部分户用分布式银行可以提供3-5年的贷款期限,但是投资回收期可能要7-10年。
我们与保理公司商谈过是否可以用电站资产来对接保险业务,即使用包装好以后发行债券或者ABS的方式来解决,其中问题又出现在长期资金无法对接,补贴收入的资金流无法覆盖还款。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融资,也是面临着成本期限短的问题。我们也试图通过引入保险公司,嫁接履约责任险+借款人意外+电站财产险来解决银行融资难的问题,保险公司也是由于风险及利润的稳定性而没有开展此项业务。其实归根结底的原因在于金融机构对分布式光伏风险收益的不确定性因素的疑问很高,老是将分布式光伏融资与原有经营信贷模式相比较。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原研究员 王斯成:分布式为什么发展不起来的障碍之一是光伏项目融资问题。
远景能源光伏业务总经理 孙捷:此前行业最大的痛点还是在资金投融资的困局。如何消除金融机构与光伏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是解决分布式光伏融资难的关键。
爱康集团公关部总监 张卫红:分布式光伏由于屋顶结构不同,屋顶寿命也不同(例如彩钢瓦屋顶寿命只有10-15年),业主存续期、经营状况、信用也都是影响融资的因素。这导致分布式融资问题远比地面电站复杂。地面电站的投资者多是大型企业,即使倒闭,还有电站资产。分布式参与者良莠不齐,再说如果屋顶都不存在了,分布式又如何存在。
收益是决定融资难易的重要因素。分布式按业主分又可分为工商业分布式和居民分布式。工商业分布式收益明显高于居民分布式,居民分布式经济性弱,因此目前居民分布式主要依靠EPC企业的担保贷款以及各地所出的光伏贷政策。
晋能科技总经理 杨立友:分布式光伏发展中主要面临高效组件稀缺、融资难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