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台湾在“碳交易”方面落后到令人不敢置信的地步。台湾目前是“环保署”在推动减碳,只做些宣传和劝说,见不到什么效果。有不少专家呼吁:“碳交易”确实能够节能减碳,当局必须协助企业推动,尽早达到目标。
地球暖化的问题严重,二氧化碳的排出量过高,是众所周知的祸首。世界各国已开会讨论多次,减少二氧化碳的排出量,或称“减碳”,势在必行。全球有四十多个国家推行“碳交易”。
把二氧化碳排放权视为商品,形成二氧化碳排放权的交易,简称碳交易;俗称“买卖二氧化碳”的生意,就是交易碳排放的配额。许多产业在生产时无法避免释放二氧化碳,政府做好统筹管制,通过招标、拍卖等方式,将合理的二氧化碳配额,发放给有排放二氧化碳需求的企业,企业如果在规定期限中排放的二氧化碳,少于政府的规定数量,多余额度可出售给配额不足的企业,获得利润。生产过程中超过规定排碳量的企业,可以在市场上购入别个厂家多余的配额,以免受罚。名之为“Cap and Trade”条款。
碳交易实施的成功,可以有效的降低一个地区的二氧化碳排出量,舒缓地球暖化的过程,目标在解除地球暖化危机。
制定碳排放量的主管单位,必须深入了解当地产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公平可行的二氧化碳分配额来,鼓励各行业致力于减碳的努力,除了有效的减碳之外,还能为自己创造更多的利润;达到盈利与环保的双赢目标。使用新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减少产量,都可以达到减碳目标。
巴黎气候协议通过后,全球对减碳的目标订下严格规定。统计全球实施碳交易地区所涵盖的温室气体,约有70亿吨二氧化碳,是全球年排放的百分之十二。2014年碳定价现况与趋势报告中,它指出全球碳交易总值达到三百亿美元的规模。
韩国已在2015年启动碳交易。中国大陆的二氧化碳排出量最多,目前已在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湖北、广东及深圳七地开展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试点。预计下半年大陆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启动,目标是成为全球最大的国家级碳交易市场。市场开启后的初步核算,全大陆将有七千多家企业被纳入,碳排放总量约占全大陆的一半,配额总量至少有40亿人民币,衍生品市场交易规模大概是现货规模的五十倍,以此推算大陆碳交易衍生品市场规模可望达到2000亿人民币。
台湾在“碳交易”方面落后到令人不敢置信的地步。台湾目前是“环保署”在推动减碳,只做些宣传和劝说,见不到什么效果。有不少专家呼吁:“碳交易”确实能够节能减碳,当局必须协助企业推动,尽早达到目标。执政当局应做好功课;第一个步骤是要务实合理的制定出来:每年减碳量是多少,然后再设计实际可行的碳交易制度。碳交易制度订的太松,会收不到实质效果,管制太严就影响企业的出口竞争力。
但是专家的建议尚未发生效果,台湾目前连短期排碳总量管制目标、企业碳排放上限等,还没有开始讨论。安侯永续发展顾问总经理黄正忠指出:碳权交易像金融商品,它是个无形的产品,一定要有相关金融监理单位来管理。碳交易如同证券交易,有登录、额度、移转等,需要账户来进行碳权移转。全世界都是由金融监理单位来处理碳交易,但是到现在还没看到任何台湾的金融主管机关表示要加入碳交易。
除了碳交易做不起来,台湾的“碳权抵减”(Carbon Offsetting)推动情形也不见进展。“环保署”推动“碳权抵减”项目有六年了,根据“经济部”的统计数字,仅22家制造业者提出申请,还没有一家成功的申请到碳权。因为官方对碳权的用途规定不明确、价格也没有制定清楚、未来能否抵销总量管制等等都不确定,更别提进一步的谈自愿性与强制性的碳交易、未来如何与国际接轨了。台湾的诸企业对此不知如何因应,也无所适从。
蔡当局倡言九年内将台湾变成无核家园,废除境内所有的核能发电厂。然而始终见不到他们提出替代能源的方案来,却花了大笔经费购买日本二手天然气发电设备,用来补足台湾的发电缺口。今后台湾的能源,75%以上要靠燃媒及燃天然气来取得,日后的排碳量势必大量增加。
他们正忙着意识型态斗争、“转型正义”的落实,完全没有想到也不了解减少二氧化碳排出量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王正方 电影导演 资深政论家)
原标题:台湾没有“碳交易”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