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难落实究竟谁之过?
精准扶贫,要求的就是扎实调研,务必确保项目安排精准,措施到户精准,而宁夏回族自治区两个地区,涉及3000人的扶贫工作却先后都出现了问题,这不得不让人反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局面,是
光伏扶贫的模式本身出了问题,还是在基层的执行上出了问题?
宁夏扶贫办副主任张吉忠说:“有可能当初选的时候我们区县或者企业在选的过程中,这个基础工作做得不扎实,包括后期的资金整合不到位,有个别的项目因为可能它刚开始考察的时候不够全面或者是不够深入,这些因素导致很困难。”
精准扶贫要求的就是“实事求是、因地制宜”。不深入、不全面的调查,加上资金整合模式在项目实施一开始就没有切实的规划,匆忙上马的结果是扶贫项目开始到一半就陷入困境,直到现在,问题也没能解决。
“我们大部分省市要在2018年就要全部脱贫了,时间又特别紧,在这种情况下,没有经过很好实验,各种模式就上马运作,现在很多地方都是运动式的扶贫。
光伏是一个很好的模式,但是弄歪了就会造成极大的浪费。”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汤敏说。
光伏扶贫,最早进行试点的是安徽金寨县,因为项目对技术、体力要求低,可以帮助没有劳动力的贫困户而广受好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在考察了金寨县的试点经验之后,上报国家层面,并在全国进行试点推广。
记者:刚开始看金寨村的方案的时候,又没有想过在全国推广起来的时候,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部长叶兴庆:确实想到过,把一个点上的作法,在面上推广,确实有它的难度,因为原来金寨县的作法是有一个企业愿意捐赠三分之一的钱,符合这个条件的地方就不一定很多,还有就是地方政府在财政扶贫资金里面,愿意拿出一部分钱做这项事情。把这个模式推行下去,确实每个地方的老百姓、每个地方的基层干部,对光伏扶贫的理解恐怕也不一样。
成功经验,在宁夏卡了壳。全国范围内,这项试点工作,卡壳的并不仅仅是宁夏一个地方。同样是通过光伏设备发电,增加贫困户的收入,但是各地基层政府不同的理念、不同的执行力,却直接影响扶贫的结果。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汤敏:我觉得目前来说,就是要把各地的各种经验进行交流、充分讨论、实事求是,要改变(地方政府)他们的观念,看到好的模式,他们受到启发之后,就会模仿、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改变。
记者:您认为这些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吗?
汤敏:我觉得体制上、政策上的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这就需要国家能源局、国家扶贫办要协调,包括电网企业、金融系统,系统配合,涉及到好几个单位。
短评:做扶贫工作,最怕的就是贫困户“等、靠、要”,一旦思想上出现了惰性就很难帮扶。那么在进行扶贫工作的时候,我们是不是也应当反思一下,基层工作是不是也存在着“等、靠、要”,是完全照搬别人的模式还是因地制宜因地施策;出现了问题是继续等政策还是想办法解决问题?一旦扶贫工作出现了惰性,失去了执行力,那么精准扶贫的目标蓝图也许只能停留在纸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