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资产管理业务的意义和发展条件
摘要:
碳资产指碳交易机制下产生的,代表温室气体许可排放量的碳配额,以及由减排项目产生并经特定程序核证,可用以抵消控排企业实际排放量的减排证明。碳资产管理的业务模式包括碳资产托管、拆借,以及涉碳融资类业务,如碳资产质押/抵押贷款、碳资产售出回购,以及碳债券和碳资产支持证券等。
由专业机构进行碳资产管理,可以使控排企业在保证履约的前提下,降低履约成本、实现碳资产保值增值,并拓宽融资渠道。专业机构则可以籍此获得充裕的碳资产头寸,为碳交易或其他碳金融业务提供便利。碳资产管理业务的发展能够提升碳资产的市场接受度,增加碳市场在非履约期的交易活跃度与流动性。
加快启动全国统一碳市场、推出碳远期和期货等对冲工具、放宽金融机构的二级市场碳交易准入、培育碳资产管理专业机构,以及完善配套管理政策和操作指引,是推进碳资产管理业务的健康、有序发展的必要条件。
关键词:碳资产管理 涉碳融资 碳交易 流动性
碳交易使碳配额或碳信用具有了明确的市场价格,从而催生了一种全新的资产类型——碳资产。随着我国减排形势日趋严峻、排放约束不断收紧,同时碳市场的覆盖范围和总体规模日益扩大,碳资产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而盘活碳资产、实现保值增值,对于控排企业及其拥有碳信用的其他主体而言,也不再是无足轻重的因素。在确保履约的前提下,优化碳资产的管理和使用,不仅能够降低企业碳排放履约成本,更能够为企业拓宽融资渠道、提高盈利能力。
然而与其他金融资产一样,碳资产的管理也对应着一定的市场风险,尤其是在碳市场启动初期碳价波动较大,碳资产保值增值的难度也更高,实体企业往往不具备相应的专业能力,在无法保证风险可控的情况下,参与碳市场的动力也不足。而由金融机构、碳资产管理机构等专业机构进行专业化的管理,能够大幅地提高企业碳资产管理能力、降低碳资产管理的成本和风险。对于碳市场整体而言,这也能够提高碳资产的市场吸引力,一方面强化实体企业减排积极性,另一方面也使更多碳资产加入碳市场的交易和流转,扩大碳市场流动性,并使碳金融体系更加丰富、完整。
本报告旨在对碳金融服务的逻辑基础、业务模式、发展条件,及国内外发展经验进行梳理和分析,为我国碳市场的发展和完善提供参考。
一、碳资产管理的概念与意义
2005年欧盟碳排放交易机制(EU-ETS)启动,碳市场的出现使碳排放配额和碳减排信用具备了价值储存、流通和交易的功能,从而催生了“碳资产”。随着全球气候治理与节能减排的不断深入,以及碳交易的全球影响力不断扩大,碳资产也受到了广泛的重视,甚至有评论将碳资产列为“继现金资产、实物资产、无形资产之后第四类新型资产”[1]。优化碳资产的管理,盘活碳资产、实现保值增值、降低履约成本、提高经营效率,成为控排企业以及所有拥有碳配额、碳信用的市场主体的普遍需求。
1. 碳资产与碳资产管理
“碳资产”是指在各种碳交易机制下产生的,代表控排企业温室气体(GHG)许可排放量的碳配额,以及由温室气体减排项目产生,并经特定程序核证,可用以抵消控排企业实际排放量的减排证明(也称“碳信用”)[2]。相应的,控排主体的温室气体排放,需要用碳配额或碳信用加以冲销(履约),因而可以理解为“碳负债”。
从资产与负债的角度重新理解企业减排行动:非控排企业没有碳负债(排放不受约束),但可以通过开发碳减排项目,获得碳信用并出售获利。这个过程中,碳资产“从无到有”,相当于一级市场;而控排企业的碳排放即为其碳负债,需要用碳资产进行抵偿。碳资产可以在一级市场(出前文所述的开发减排项目外,还包括政府免费分配、拍卖等方式)获得,或者在二级市场直接购买获得。如果控排企业所持有的碳资产不足以抵偿其碳负债,则需要购买更多的碳资产,或加强节能减排降低碳负债规模。
目前,我国碳市场通行的碳资产,包括七个试点市场发放的碳配额,以及自愿减排项目产生的核证减排量(CCER)。其中,前者只能在相应的市场内部流动,而后者则可以跨区域、跨市场使用。在全国碳市场启动后,国家配额则将成为最主要的碳资产。2011年,我国确定将建立碳排放配额交易市场作为推进节能减排的基础性政策工具,并在7个地区[3]率先进行试点。随着2013~2014年间7个试点碳市场先后启动,我国碳市场的建设也进入了快车道。按照总体部署,全国碳市场将于2017年启动,届时将覆盖8大类32个行业,预计年发放配额规模超过40亿吨,相应的碳资产价值可能超过千亿元[4]。
2. 发展碳资产管理的意义
碳资产管理通过专业化的管理,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碳资产的流转,这对于控排企业、减排项目开发主体、金融机构与中介机构、碳金融体系,乃至经济整体的节能减排形势,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1) 提升实体企业风险管理能力,降低经营成本与风险
不论从国际市场还是国内试点市场的运行情况看,尤其是在碳市场启动初期,碳价的波动性都较高。对于控排企业而言,碳交易的实际收益,代表着企业减排的机会成本,而后者则是指导其减排行动(自主减排还是购买配额)的重要指针。因此,如果不对碳价波动的风险进行管理,将会对企业减排行动带来相当的不确定性,影响企业的优化决策,也降低碳交易机制整体的运行效率。在二级市场“低买高卖”,或者利用碳远期、期货、期权、掉期等衍生品交易工具固然能够为企业避免价格波动造成的风险,但是相关交易需要很高的金融市场分析与交易能力,以及对金融衍生品的深刻认识,这对于很对控排企业而言都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将碳资产相对应的风险与部分收益让渡给金融机构等,依托其专业能力进行碳资产管理,并由企业分享部分收益,有利于企业专注于主业、避免不必要的风险和成本,因而具有更高的合理性与经济性。
(2)拓宽减排项目融资渠道,强化减排政策效果
“管理减排”与“技术减排”是企业实现节能减排的主要手段,其中前者成本较低但减排空间相对有限,而后者则涉及相当规模的技术更新和改造成本,需要相应的资金支持。由于减排项目获得减排收益的周期较长、实际的减排效果也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这很大程度上妨碍了传统的信贷、债券等融资模式的应用。而将碳减排收益与融资收益挂钩的创新融资模式,能够盘活已有碳资产,或变现未来碳资产,降低减排项目的融资成本,为企业拓宽融资渠道。
此外,将碳配额作为融资担保和增信的手段,体现出碳资产可量化、可定价、可流通、可抵押、可储存的特点,能够提升社会对碳配额资产价值的认可,引导更多的资源参与碳市场,有利于通过碳市场促进节能减碳,形成正向反馈,鼓励企业开展技术减排、加快碳资产的开发,强化气候政策效果。
(3) 提高碳市场非履约期活跃度,强化价格发现功能
碳资产的价值则来源于其对应的减排成本——当减排所需的成本高于市场碳价格时,企业购入配额以避免自主减排造成的过高的成本。但由于碳排放的核算、核查无法实时进行,因此并不是企业每排放一单位二氧化碳就需要相应的配额,而是在一年中的特定时间进行排放核算并一次性清缴配额。企业往往是在履约周期的伊始便获得了碳资产,而在履约周期的末尾进行配额清缴,因而在碳资产的获得与使用之间存在一定的时间差。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经验表明,控排企业大多倾向于在履约之前集中交易,使得碳市场大部分时间活跃度相对较低,不利于有效碳价信号的形成。而对于控排企业而言,从获得碳资产到履约的期间内,碳资产只能存在于企业的账户中而无法有效利用。
控排企业参与碳交易动力不足,一方面是由于交易所需的资金占用较大,另一方面也由于二级市场交易所涉风险较高,实体企业大多没有相应的风险管理和投资获利的专业能力。碳资产管理服务则可以在非履约期,通过碳资产的转移占有,将其所涉风险和部分收益能力让渡给金融机构和碳资产管理公司等专业机构。而服务机构获得碳资产头寸,能够用于其他诸如二级市场交易、做市、衍生品开发等业务,将相应的碳资产投入碳市场交易,提高非履约期的流动性。
(4) 便于金融机构深度参于碳市场,促进碳金融体系发展完善
金融机构的深度参与,是提高碳市场的深度和广度、推进碳金融体系深化发展的重要条件。然而我们注意到,与股票、债券、大宗商品等传统的金融市场相比,碳市场规模相对较小,交易标的供给与需求也相对集中。在这样的背景下,金融机构参与碳市场的一个重要前提,在于便捷、畅通的交易标的来源:如果没有获取碳配额或碳信用的渠道,则金融机构不仅只能被动地做多,并随时面临市场单边逼空的风险。参与减排项目的投资开发,是获得头寸的重要方式,但是减排项目开发周期较长、实际产生的减排量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情况,通过碳资产托管、回购、质押等业务,能够为金融机构提供充足的短期头寸,为涉及碳交易的相关业务提供了条件。
(5) 拓展金融机构传统业务,实现金融体系可持续发展
在优质资产日渐稀缺的背景下,碳资产的出现对于金融系统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将产生助力。相比国际市场,我国碳资产开发应用的规模以及市场价格均有较大差距。随着节能减排政策约束的不断收紧,碳资产的市场价值及其总体规模在长期中将逐步提升。